碩果僅存的武暖石板橋,因武暖港而得名,又稱「四圍橋」位於古早噶瑪蘭族聚落的武暖,是清代礁溪通往宜蘭的官道,目前屬於宜蘭礁溪鄉公所管轄,當初的石板橋是用六塊由大陸運來的壓艙石所搭建,長約四公尺寬約二點六公尺,後來增寬橋面用水泥長柱將石板隔開,由十塊等長的石條鋪成,1999年4月2日公告為縣定古蹟。今年遊礁溪已經多回,這次是安排藏酒酒莊,城堡咖啡館,下午離搭車還剩下一點時間,就來拜訪這座武暖石板橋。
武暖石板橋位於四城火車站附近, 若從礁溪前來,走台九線,過四城火車站(約里程77K處)後的第一個紅綠燈就左轉, 路口轉角的建築物為礁溪鄉農會。左轉後,過鐵路陸橋後,立即右轉,前行時即可看見左前方位於水田間 的武暖福德廟。石板橋就位於福德廟的左前方。宜蘭縣礁溪鄉光武村武暖路(福德廟前)礁溪鄉四城車站後面不遠處。
當時吳沙的家族選擇落居四結,是因為此地居蘭陽平原的中心地帶,而附近又有龍潭湖這樣豐盈的灌溉水源,適宜農耕稻作。 吳沙故居就位於四城火車站附近的開蘭路,如今已設立為「吳沙紀念館」
石板橋旁的福德廟,比石板橋的歷史還更悠久。據廟碑記載,這座福德廟最早供奉的土地公,就是嘉慶元年(1796)吳沙率眾入墾蘭陽平原,所攜帶進入噶瑪蘭的土地公神像。後來吳沙氏族就選擇這附近的四結定居,土地公供奉於這座福德廟。可惜,這座開蘭土地公神像早已失竊,而福德廟歷經數次大修,已變成一座新廟,古貌全失。廟旁有一棵古榕,綠蔭華蓋,不時可見當地民眾在樹下,閒話家常,是幅甜美的農村景致。
武暖石板橋就剛好在鐵道旁,在此獵取火車經過的景象,下回搭火車經過四城車站,不妨往窗外看一看,說不定你也和我一樣,從火車上就可以看到武暖石板橋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當地居民曾重修石板橋,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板橋捐款銀員碑』,碑材因為質地堅硬,後來常被附近耕作農民作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碑上緣與右側都磨出彎月狀凹痕,石碑上頭漸漸磨損而凹陷成今日的面貌了。
昔日蘭陽平原上的古道已成為現代公路及鐵路,舊路痕跡,消失無蹤。
武暖石板橋也成了珍貴的古道歷史遺跡。 武暖石板橋目前已被列為宜蘭縣縣定古蹟。
武暖,地名源自噶瑪蘭平埔族「Vuroan」社。廟旁這座石板橋原位於清朝時代宜蘭至礁溪的官道上, 最初是木造,光緒17年(1891)時,才由村民集資才改為石橋。
石橋最初是由六塊長條的壓艙石所搭建, 石板與石板間以榫接銜接成穩固的橋樑結構。民國91年(2002)整修後,橋面已增寬, 且用水泥柱將石板隔開,據傳是烏石港經得子口溪到武暖港的船隻,載運大陸壓艙石所搭建。但大致仍保有古橋的樸質本色。
石板橋長約四公尺、寬約二點六公尺,石材有說是壓艙石,亦有說是澳底石,石板與石板間是以榫接方式銜接成一穩固的結構,原本用六塊長石板鋪成,後來增寬橋面用水泥長柱將石板隔開。
清光緒十七年時(西元1891年)曾重新修建,並立有「重修石橋捐題碑」,目前但見碑額頂端凹彎,是當地作穡人為利刀割禾所磨畫出的,也是多少歲月和汗水累積下來的刻痕。
在清朝時,武暖也是一個內陸的小河港,船隻循著石板橋下的河道,可以通往蘭陽平原對外門戶的烏石港。
如今橋下水流依舊豐沛,看起來只像是一條圳道而已。船運的功能早已式微。
整個石板橋,已經成為宜蘭眾多的公園之一了,園區規劃的相當不錯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武暖石板橋
這裡有蓮花池,想像當荷花開時的美麗景象
石板橋連接著石板路
石板路一端連到土地公廟
連接相關文章
宜蘭的景點
【清水地熱煮溫泉蛋】
羅東的景點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礁溪的景點
頭城的景點
【北關海潮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