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故事館位於馬祖日報社的社址中,民國94年馬祖日報社提出了興建報史館的構想,後來獲得文建會補助經費,將報史館的概念延伸成為「馬祖故事館」,豐富了展場的內涵。
馬祖故事館位在南竿西南邊仁愛村
馬祖日報社自民國94年構思,97年獲文建會預算後規劃,99年7月館舍人員進駐後,始有固定人力投入館舍開幕籌備,99年11月9日「馬祖故事館」正式對外開幕,是個新誔生並朝「街角式」的在地文化館舍設計。
今日的新聞、明日的歷史,新聞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生活故事及歷史事件的記錄者,在國共對峙時期,曾為兩岸接戰地區。這段漫長的砲火哨煙歲月及軍民守護島嶼生活故事,記錄最多在馬祖日報檔案資料庫,也是馬祖人心中永遠的記憶。
回顧過去半個世紀,因時空背景與台灣本島不同,金門、馬祖體制以實驗性質,全面實施戰地政務之軍管措施,雖有歷史悲情的宿命,也有殊多戰地成就。此等可歌可泣故事,既是馬祖的歷史軌跡,也是地方珍貴文化資產。
故事館陳列戰地政務時期馬祖的文物、照片,讓遊客得以步入歷史時空,體會戰地時期的馬祖生活情境,感受兩岸對峙下的前線氛圍。
特約茶室831傳奇,說好聽是軍中樂園,其實是悲慘的軍妓
聽導覽員說,馬祖花崗岩山丘再加上海島季風強冽,原本就不利樹木生長,又因島上燃料都取之於大自然,因綠色植物都成生火燃材,於是馬祖山巒成了光禿禿的一片,國軍登島之初稱馬祖為鳥不生蛋之地~~~
因成立戰地為防護掩蔽之利開始植栽種樹,此時期有彰化縣軍友聯誼社贈兩萬棵樹木種苗給馬防部,馬祖阿兵哥每個人都配發數棵種植領養照料,如果樹苗乾涸死亡就會取消該名阿兵哥的個人休假,十年樹木都是戰地阿兵哥苦心栽植的辛勞結果。
蝦皮是馬祖外銷的第一主角
導遊說漁民曾捕到一尾203公分長200斤重的大黃魚、賣了2000萬台幣。由中國買走做中藥材。鱗片可做膠原蛋白及珍珠粉。腦素可製抗癌劑。
此大魚之肉太老了甚難吃、比材紙更難入口,但是其肉及內臟可做中葯材。全身都是寶。
黃唇魚跟一般黃魚不ㄧ樣,一般黃魚在十斤左右、肉質最鮮美、愈老愈重愈不好吃。~人老珠黃不如幼齒!
北海坑道開挖的辛苦歷程
參觀完馬祖故事館,走進仁愛村的小巷道到少女媽祖廟
連接相關文章【馬祖卡溜去】
【橋仔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