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印度文化有興趣的人,你會在此駐足憑弔,用心聆聽這一個愛情故事,看到為了愛所建造起來的一個地方,看到愛情的偉大,遙望著心愛女子的國王沙賈汗,用盡一生的思念與愛,花22年的時間一磚一瓦的砌成了偉大的愛情見證,在餘生蓋完這座城堡後,卻被自己最親的兒子囚禁在對面的阿格拉堡,痴痴地看著他自己蓋成的城堡,卻得不到她一次的探望,為了愛情為了這種家族仇恨的泰姬瑪哈陵,哇!太史詩了!太震撼了!
第一天【(一)全紀錄&前進印度探索千年古文明】第二天【(二) 瓦拉那西聖母瑪利亞教堂】第三天【(三) 充滿傳奇色彩的聖城瓦拉納西欣賞恆河日出】【(四) 瓦拉那西鹿野苑~~佛陀初次講道的場所】第四天【(五) 白色城市烏代浦皮秋拉湖搭遊艇&城市宮殿及島之宮殿】第五天【(六) Ranakpur「千柱之廟」由大理石柱築成的古老神廟】第六天【(七) 藍色城市久德浦~~曼朵花園&烏瑪巴旺皇宮外拍&沙達市集】【(八) 藍色城市久德浦~~賈斯旺薩達陵墓、梅蘭加爾堡】第七天【(九) 普什卡湖~~印度教之靈湖】第八天【(十) 粉紅城市齋浦爾琥珀堡騎大象~~居高臨下的紅色長城琥珀堡】【(十一) 粉紅城市齋浦爾~~~曼塔爾天文台】【(十二) 粉紅城市齋浦爾~~~城市宮殿、風之宮及崔波萊市集】第九天【(十三) 泰姬瑪哈陵&一滴永恆的淚珠】【(十四) 阿格拉紅堡&遙遙相望度過餘生的愛情故事】第十天【(十五) 新德里印度門過新年&甘地紀念館】【(十六)印度德里古達明納宣禮塔建築群】
泰姬瑪哈陵位於阿格拉亞穆納河右岸,隔著河與阿格拉城堡遙望,泰姬瑪哈陵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蹟之一,也是一座建築奇蹟,永恆愛情的象徵,姬陵以其令人驚嘆的對稱美、精緻鑲嵌和美麗花園吸引著全球遊客到訪。
泰姬陵是一座由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已故的摯愛妻子建成華麗的陵墓。這一座宏偉的建築,被列為世界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也是世界7大建築奇蹟!更是印度人民的驕傲,我覺得印度好特別,下次若有機會可以再來一趟,例如印度、不丹、中亞等,多拍攝些視覺帶來的震撼畫面。
第九天離開齋浦爾來到阿格拉,探索泰姬瑪哈陵的迷人魅力&阿格拉紅堡,夜宿Jaypee Palace。
由於泰姬瑪哈陵建築群附近禁止交通污染,因此遊客必須由停車場步行至陵區,或搭乘電動巴士。
泰姬瑪哈陵簡稱泰姬陵,代表著印度伊斯蘭教建築藝術最完美的地方,就在世界遺產當中令人稱讚的經典傑作之一。泰姬瑪哈陵是蒙兀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了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而他本人身故後亦合葬於此。我們來到了世界奇觀的泰姬瑪哈陵,這是很多人來印度必看的景點,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陵墓,更被詩人泰戈爾盛讚為「一滴永恆的淚珠」。
西元十七世紀初,印度蒙兀兒王朝鼎盛時期的第五代國王有一位寵妃名叫姬蔓·芭奴,芭奴的祖父是被放逐流亡印度的波斯貴族,到印度後被引薦入阿克巴大帝的宮廷。芭奴被尊稱為「慕泰姬•瑪哈Mumtaz Mahal」意為「被宮廷選中的人」,後人簡稱為「泰姬•瑪哈」。當時19歲多才多藝、美麗動人的泰姬與相遇,遂一見沙賈汗鍾情結婚了,沙賈汗與她情深意篤,十分恩愛。皇后泰姬跟沙賈汗皇帝一起生活了19年,38歲的時候,於西元一六三零年在與沙賈汗南征中生下第十四個孩子後不幸因難產病死在軍帳中,當時沙賈汗聽聞消息後一夜白頭。沙賈汗曾經向她許下諾言,在她死後,要為她建造一座像她一樣美麗的、舉世無雙的巨大陵墓,並用她的封號命名,陵名由此而來。
據傳姬蔓·芭奴臨終前向沙迦罕提出了3個遺願,其中一項就是為她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麗的陵墓。
對妻子的愛,促使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建造了這座天上、人間最美麗的陵墓。看完了泰姬瑪哈陵也要走一趟阿格拉紅堡,圍繞著護城河長約2.5公里,高約21公尺的城牆,紅堡是混合印度教及伊斯蘭教的元素,跟泰姬瑪哈陵一樣,也面臨著亞穆納河畔而建,從這裡也可以欣賞的泰姬瑪哈陵的風光,諷刺的是沙迦罕老年的時候被囚禁在紅堡內,只能用遠距離窺探泰姬瑪哈陵來思念愛妻。
與泰姬陵隔河相望的阿格拉堡,為沙賈汗的祖父阿克巴大帝(Akbar)於 1566 年開始興建。原意是阿克巴想為自己興建的宮殿,但未及完成便撒手人寰,城堡於 1575 年由他兒子建造完成。或許泰姬的辭世對沙賈汗的打擊實在太大,傳聞正當他準備在泰姬陵對面再為自己建造一座一模一樣的黑色大理石陵寢時,一場大病使沙賈汗喪失了王位,並且給自己的兒子囚禁在阿格拉堡內【(十四) 阿格拉紅堡&遙遙相望卻無法相聚的愛情故事】。
這位老君王被兒子奧朗則部軟禁於距泰姬陵2公里外的紅堡八角樓中,長達8年的時間,沙賈汗日夜在八角樓上日夜遙望泰姬陵,度過餘生。
多麼令人心碎的一場人生,這樣動容的一份守候,我們現在來了,在阿格拉堡建築炙熱的紅色當中,更凸顯了哀愁,那份紅就像是一種永遠未完全燃燒掉的愛戀,泰姬瑪哈陵跟阿格拉堡兩個相對望之間的關係也是有相連性的,泰姬瑪哈陵這個偉大的工程,也是最佳電影的拍攝地,這個被列為世界奇蹟的地方,畢生一定要到泰姬瑪哈陵來看看印度的世界遺產,世界的七大奇景之一,親自來會感受到這裡是此生必遊之地。
蒙兀兒宮廷記錄了沙迦罕喪妻後的悲痛,印證了作為泰姬瑪哈陵緣起的愛情故事。
歷史的長河在眼前化作實體空間,而歷代英雄與美人化為千年傳唱的史詩,淒美的豪情與浪漫令人動容難忘。
雖然白色大理石圓頂陵墓是泰姬瑪哈陵最讓人熟悉的部分,但整座泰姬瑪哈陵是一處擁有多處建築的複雜建築群,包括大門、庭院和清真寺等,占地達17公頃。
泰姬瑪哈陵被廣泛認為是「印度穆斯林文化的建築」,其設計結合了印度建築和波斯建築的風格,泰姬瑪哈陵大約在1632年開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使用了成千上萬的工匠,耗資甚巨。
相傳泰姬瑪哈陵動用超過20,000名工匠建成,融合了印度、波斯、與伊斯蘭風格,其寶石鑲嵌與大理石拼花鑲嵌技術至今仍被印度當地人們兢兢業業地傳承著。
專業導遊帶領我們走訪宮殿各處,細細講解淒美故事。
泰姬瑪哈陵建築群的三面被紅砂岩陵牆包圍
從主入口望去的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主殿是泰姬瑪哈陵建築群的焦點與核心。主殿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築,立於同樣由白色大理石築成的方形基座上。建築整體對稱,四面有帶拱門的敞廳(稱作「伊萬」),其上為碩大的圓頂和圓頂飾。
泰姬瑪哈陵四周的四座宣禮塔。
泰姬瑪哈陵在建築美學上,最引人注意的是其完全對稱。以主殿中心向兩向延伸之軸線切割之中軸線,可以看到相對於中軸線之距離相等之處,必存在數量、尺寸及樣式完全對稱之雕飾。其中軸線貫穿園區各門、水池及道路等之中線。
泰姬瑪哈陵建築群環繞一座廣闊的正方形蒙兀兒庭院而建。庭院邊長300公尺,院中墊高的步道將庭院的四個部分進一步細分為16座下沉的花圃。庭院的正中心為一座高出周圍的大理石水池,其下向南北延伸的反光池倒映主殿的影像,中央的大理石水池被稱作「多福池」。
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泰姬瑪哈陵列為世界遺產,稱其為「印度穆斯林藝術的瑰寶奇葩」、「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讚嘆的經典傑作之一」。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於1628 年到1658 年統治印度次大陸。「沙賈汗」在波斯語中原意為「世界的統治者」。在他的治理下,蒙兀兒帝國厲行中央集權、擴編軍隊,平定了各公國的叛亂,使其處於權力和財富的巔峰。
圓頂高度近35公尺,其高度和圓頂底部的直徑相仿,其下約7公尺高的鼓形圓柱底座使圓頂顯得更為突出。
泰姬瑪哈陵的側面照,可見主殿拱門的布置完全對稱。
據說,為了實行泰姬瑪哈陵營建計劃,除了帝國人才外,沙賈汗還延攬了來自中亞、伊朗、土耳其以及伊拉克等地大量人力及工匠:包括了泥匠、石雕、鑲嵌師、雕刻家、畫家、書法家、穹頂建造者和其他工人約莫2 萬多名,全數納入建築團隊。藉此開啟了在阿格拉的亞穆納河畔鬱鬱蔥蔥的花園,佔地近17 公頃的泰姬陵的興建大計。
泰姬瑪哈陵的建設使用了來自印度各地,乃至亞洲各地的材料。 據信運輸這些建材使用了超過1000頭大象。
從1632 年動工至1648年,歷經17 年,終於完成了這雄偉浩瀚、震懾人心,猶如史詩般的曠世巨作。
泰姬陵的工程結構主要由四座伊斯蘭風格的「宣禮塔」構成,為了保護主體的建築場,每一個設計都輕微地向外傾斜。
其主體基座結構工程所運用的力學、防震地質及土地物理設計的建築科技等成就,仍然令近代建築學家嘆為觀止。
主殿四周的宣禮塔高40公尺,依設計可實際使用,每座宣禮塔塔身由下至上均分為三段,每段頂端都有環繞塔身的陽台。
泰姬陵的設計師創造出無與倫比的建築藝術形式和對稱感,此外,透過融合中亞、印度教、伊斯蘭教、波斯和歐洲等地之許多建築傳統文化特色,泰姬碼哈陵因此具備了足以與全世界交流的普世價值之吸引力。
泰姬陵迷人之處,不僅在於其建築本體的精雕細琢,她的前庭與花園更是巧奪天工。
泰姬陵可說是洋溢激情與天才傑作,也是蒙兀兒時代最具指標誌性的建築典範。
沙賈汗為自己所愛的妻子打造的永恆紀念建築,不僅彰顯個人對帝國富裕的卓越藝術品味,至今,泰姬陵被世人公認為最具創造性、最完美無瑕的建築之一。
永恆的淚珠完建了白色泰姬陵,沙賈汗也曾計劃為自己打造一座黑色的陵墓與其呼應。無奈原本對他不滿的兒子奧朗則部殺死了欽定的接班人達拉舒科,並將這位老君王軟禁於距泰姬陵2公里外的紅堡八角樓中。長達8年的時間,沙賈汗日夜在八角樓上眺望泰姬陵,他日夜遙望泰姬陵,這無論是種安慰還是折磨在此度過了他餘生,最終沙賈汗還是如願以償的葬在他妻子的身旁。
泰姬陵美麗的愛情故事令世人不勝唏噓。
建築的歷史若非人為的破壞,通常比人的歷史長久。
沙賈汗留下人類無法複製的創世建築,以及隱身在泰姬陵背後的美麗浪漫故事。如此具備物質與非物質特質的世界遣產,註定名留青史。
印度之美不僅在宗教,風景、人文、美食魅力皆展現獨一無二的魅力,千年不滅地閃耀著。
離開泰姬瑪哈陵,前往阿格拉紅堡。
大門外有工作人員正在佈置即將到來的灑紅節,也就是印度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