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斷橋」,古稱「魚藤坪斷橋」於1905年左右竣工,和「勝興車站」一樣由當時統治台灣的日本人所建,整座橋樑以糯米砌磚,是目前台灣尚存的幾座糯米橋之一,每一層的磚頭寬度皆不同,上面特別標示記號。
民國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清晨,台灣中部大地震,震央約在關刀山附近,三義地區受災慘重,巍峨的山線鐵路龍溪橋,完全震毀,震後在原橋西側,另建新橋,遺下拱型橋柱,挺立在烈日風霜裡,供後人憑弔。
【關刀山】,也是名見歷史的一座山峰。日據時代昭和10年(1935年),台灣中部發生規模七.三級的大地震,震央就在關刀山附近,所以又被稱為「關刀山大地震」。
當時震災集中於台中北部及新竹南部(苗栗),尤其是苗栗多為山區,更是搶救不易災情嚴重。這場地震造成三千多人死亡。
當年的大地震的慘狀,如今已不留痕跡,僅在三義鄉的龍騰村仍看得見當年被地震破壞的魚藤坪斷橋遺跡,令人感受到當年這場震災的情景。魚藤坪斷橋,現稱「龍騰斷橋」,已被列為縣定古蹟。
早上登關刀山攻頂之後,順遊龍騰斷橋
在停車場對面有階梯可走到斷橋上面,一覽斷橋廢墟
走上階梯順著鐵軌往前走,從鐵軌往右看斷橋後所建的鐵道新橋
魚藤坪橋於1905年完工,跨越魚藤坪溪,北端四孔拱磚,南端兩孔拱磚,採上承式鋼桁樑及鋼鈑樑組成,為當時縱貫鐵路上最大的拱橋。由於橋樑壯觀優美,更成為當時台灣總督府宣傳的一項重要政績。1935年的大地震,造成舊山線鐵道柔腸寸斷,魚藤坪磚造的橋拱亦嚴重龜裂,而不堪再使用。
台灣總督府於是在舊橋下游80公尺處另建新的魚藤坪橋。舊魚藤坪舊橋從此走入歷史,但優美的紅磚斷橋佇立於魚藤坪,歷經數十年的歲月風霜,成了舊山線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也是當年這場大地震的歷史記憶。
走到底從右邊小徑入看斷橋廢墟
為了安全,圍起柵欄
斷橋廢墟已經快被雜草淹沒
從左邊階梯走下平台欣賞斷橋之美
這座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的龍騰斷橋,建於西元1905年完工於1906年,總長200公尺,橫跨在景山溪支流龍騰溪深谷上,橋面離溪底50公尺,氣勢萬千。在當時要建造一座可供火車行駛之橋樑,確實是一大挑戰,此座橋墩沒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只以紅磚及花崗石塊,利用石灰黏結而成,以平衡火車行駛時所造成的震動,如此高超的施工水準及優美的幾何弧度,建立了此座聞名國內的龍騰斷橋。
龍騰斷橋因為在西元1935年歷經關刀山大地震,因此只剩下橋墩供遊客欣賞,雖然無法看到龍騰斷橋昔日的完整風貌,但遺留下來的橋墩也具有別種風情,成為龍騰斷橋的最大特色所在。
斷橋在其歷史背後化身為一種藝術創作,在艷陽下更顯優美,紅色斑駁的磚造斷橋遺蹟,就是舊山線的名景,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轉身變為苗栗一處有名的觀光景點~~
關刀山大地震後,橋體受到嚴重毀損,橋梁斷裂,只留下橋體支柱,形成了罕見的一景得到了保留,如今乘搭火車的觀光客可從窗外一覽那遺留的橋身遺跡。
雖經過二度地震的洗劫,龍騰斷橋的建造主體依舊,古樸之美,是為當時為留下歷史痕跡所建造的橋段雖損毀不堪,卻如同維納斯一般,受到缺陷而體襯出真實之美,不僅是歷史的遺跡更是藝術的傑作,漸漸也變成愛好攝影的最佳取景的題材
從不同角度拍攝有不同的美~~斷橋遺跡在艷陽下
~~~~~~~~~~~~~~~~~~~~~~~~~~~~~~~~~~~~~~~~~~~~~~~~
連接相關文章
【再訪油礦陳列館】 【出磺坑步道-陸軍步道】
【銅鑼三義西陵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