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到過九份、金瓜石的金礦區,侯硐煤礦區,最近跟著遊覽車台灣走透透,今天來到苗栗的油礦開發陳列館,也才真正了解到油礦在台灣的歷史,真的是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啊!
台灣油礦開發陳列館位於台灣苗栗縣公館鄉開礦村後龍溪岸出磺坑礦場,隸屬台灣中油公司油礦探勘總處,為台灣最早發現石油的地點,是亞洲第一口、世界第二口油井。
沿著陳列館旁鐵道往上有一口鑽探油井
曾經走過出關古道登關刀山,古道起點為公館出磺坑,終點為三義關刀山
出磺坑古道是今年預定的賞桐行程,從陳列館旁的城隍宮登山口起登古道賞桐,體驗苗栗公館豐富質樸的人文內涵
若以「出磺坑城隍宮」為地標,離廟宇最近的叉路,左轉往開礦國小,右轉往古道方向,見到「香茅的故鄉」餐館招牌,對面牆上即可發現「陸軍登山步道」的指標牌,這條小水泥路即為登山口,古道全長約三點五公里。
今天來到油礦陳列館算是給出磺坑古道先來一個暖身
暫且將賞桐放一旁,先認識一下油礦坑陳列館
一進入陳列館,首先被牆壁上這一幅大大的恐龍給吸引了,美女們先來張合照
老師說排列順序換一下,讓衣服色彩搭配好看點
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使用的煤、石油和天然氣實際就是古生物化石中的一類
沒有導覽,自己也能一一認真的參觀
台灣最早發現石油的地點為出磺坑,而出磺坑則是因為原油口冒出硫磺色液體,當地民眾誤以為是硫磺而得此名。
去年走出關古道時,一開始以為是要出什麼關?後來才知道是從出磺坑到關刀山,之後又以為出磺坑是有硫磺嗎?壓根也無法想到原來這裡是台灣開採石油的地方
隸屬中國石油公司油礦探勘總處的台灣油礦陳列館就位在出磺坑,民國七十年時在此設立油礦開發陳列館,後因參觀人潮湧現,於民國七十九年興建新館對外開放參觀,館中有測勘文獻、鑽井生產、油氣處理與海域探勘等主題展示館,還有珍貴的原油標本在這裡也看得到,並保存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完整記錄了台灣的油礦探勘史。
根據中油的文獻,早在清咸豐年間(1861),出磺坑便有原油湧出地表的記載;日據時代,因大量開挖油井讓此處的採油事業達到最高峰,蜂擁而來的採油工人也讓小村落的夜裡熱鬧萬分,出磺坑因而有「夜香港」之稱。隨著油源日漸衰竭,出磺坑油井也逐步走入歷史
鑽井生產展覽室~陳列各種鑽井生產平台
油氣處理展覽室~展示各礦場及天然氣場模型,說明提煉過程及天然氣輸送情形
出磺坑二氧化碳脫除場模型
通宵天然汽油場模型
中國石油最美麗的Logo
出磺坑礦場場區內,不僅產油歷史悠久,風景更是幽美
沿著鐵道往上走,邊走邊了解一下出磺坑的油礦歷史
出礦坑在公館鄉開礦村,以前稱作「硫磺窟」或稱「磺窟」,這裡是台灣石油開採的發源地
相傳在清乾咸豐年間1861年,有一位叫邱苟的人,在後龍溪中游牛鬥口南岸,發現了石油露頭(礦藏顯露在地面的部分,由此發現地底蘊藏的礦物,稱「露頭」,也可稱為「礦苗」),於是挖掘了一口深約三尺的油井,從事初步的開採~~
根據中油公司的文獻資料,邱苟所掘的油井,就是台灣的第一口油井。邱苟將撈取的油出售,附近的居民也爭相取用,當做點燈之用。
後來清廷將油氣田收歸國有開採;日據時代,日人派地質學家大規模的鑽採、抽取;台灣光復後油源逐漸枯竭,然而近年來深層開採油氣的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原本沒落的礦區,因為湧現了大量的天然氣,而重現曙光。
從邱苟開發的第一口油井迄今,一百多年來出礦坑在台灣能源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光復後,中國石油公司依照山勢建造了鋼纜吊車,到了晚上,纜車軌道的兩旁,燈火齊明,出礦坑有如萬家燈火。
鑽探油井搭架高達450公尺
在日治時期共開發了99口井,燈火通明的盛況曾經造就了一段輝煌燦爛的榮景
因當時日人的積極鑽探大量攫取漸至井枯油竭,小村落人煙散去,蕭條沒落終歸寧靜
但不凡的地質並不會就此冷清,寂靜的小聚落又發現了大量的天然氣
從上面往遠處望,快速道路襯托著鐵道旁廢棄紅磚大門旁的紅紅楓葉深深吸引著我們
美麗弧形高架橋是高工局網路票選10大道路美景之ㄧ
看似普通的紅磚大門及晚楓,在有心人的眼裡卻成了最美的拍攝景點
到出磺坑來可追尋台灣油礦的過去也可以找到懷舊史蹟,拼湊出歷史場景勾勒歷史情境
在這裡找到屬於出磺坑深井裡的綿綿舊情
出磺坑之行雖非偶然,卻可說是一種奇妙巧合連在一起
事情的發生就是這麼因緣際會,莫非世間情緣冥冥中自有際遇
台灣油礦隨著廢棄鐵道已走入歷史,憑添幾許荒涼的氣息
連接相關文章
【再訪油礦陳列館】 【出磺坑步道-陸軍步道】
【銅鑼三義西陵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