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地質公園位於「本山礦場」,是一處露天開採的礦區,位置就在黃金神社的上方。
地質公園有南北兩個入口,北口從黃金神社旁的石階往上走,約650公尺遠;南口大約在102縣道18公里轉彎處,約700公尺遠,可抵達「本山礦場」。
這次發現地質公園是因為從牡丹車站走【瑞芳貂山古道】來到金瓜石,途經地質公園,真是一大收穫!
從牡丹車站到登山口3公里,另外貂山古道全長3.2公里
也就是說從牡丹車站走到金山福德宮共6公里
往右草山戰備道路,也就是往無耳茶壺山方向
來到本山地質公園分叉路
走到這裡,九份金瓜石已在山腳下
有兩種選擇,直走直接到黃金博物館
或是往左邊蜿蜒山路可經本山地質公園或是往102公路
蜿蜒山路一路欣賞美麗的海景
其實站在黃金神社俯瞰金瓜石聚落及眺望附近山巒,景色已足夠美麗,或許並不需要再往上爬到「本山礦場」。
但這裡地勢更高,視野愈遼闊,而荒涼的礦山給人一種更強烈的滄桑氣氛。
眼前小山頭可是真正的基隆山而不是一般的小山丘
地質公園的造景是用真正的礦石裁切而成,而不是木頭喔!
地上有一圓形廣場,沿著圓周介紹這個礦區各種礦體
「本山礦場」所開採的是金瓜石含金銅量最豐碩的礦體
接著出現更多的解說牌,解說牌沿著步道旁一字排開
解說牌詳述了金瓜石採金的歷史,從1890年基隆河發現沙金,至1987年金瓜石礦山完全結束營運,百年之間,金瓜石歷經了劇烈的變化,從輝煌的亞洲金都至今日成為無言的山丘。
這裡可以ㄧ次將基隆山、茶壺山、九份金瓜石印入眼簾
右邊是茶壺山
左邊是九份、金瓜石及基隆山
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美,黃色屋頂是勸濟堂
如果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陰陽海
續往本山礦場,以下資料內容摘自Tony網站
礦場所在地是被剷平的大金瓜,周遭有矗起裸露的黑色岩壁。岩石為安山岩,由於受到矽化,安山岩的外表層已呈黏土化,出現綠泥石化的現象,摸起有點黏軟。廢棄的礦場,裸露的黑岩,給人一種很原始、很蒼涼的感覺。
本山是金瓜石最早發現黃金礦脈的地方。因為這座山的形狀像南瓜,所以被稱為「金瓜山」,(南瓜,閩南話為「金瓜」),這也是金瓜石地名的由來。
金瓜山原來的高度為638公尺。638公尺是多高呢?可拿基隆山及茶壺山來做比較,基隆山高588公尺,茶壺山高580公尺,都矮於金瓜山。然而金瓜山經過近百年的開採,山頭已經被剷平,如今的「本山礦場」,高度大約只剩500公尺左右,地勢已低於鄰近的基隆山及茶壺山。
金瓜石黃金傳奇故事,可以從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夏天說起。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修築台北、基隆間的鐵路,工人於七堵架設橫跨基隆河的鐵橋時,在河中發現了沙金。於是淘金客聞風而至,出現幾千人在河裡淘洗沙金的盛況,甚至彼此爭奪地盤而衝突不斷。
光緒十七年(1891年)九月,清廷下令禁止民眾淘金,並於次年(1892年)二月在基隆廳設立金沙局,暖暖、六堵、七堵、四腳亭、頂雙溪各設分局。然而官營狀況不佳,於是金沙局改委由淡北五大商合組「金寶泉」商號辦理採金事務,自光緒十九年(1893年)一月起,以一年半為期,「金寶泉」認繳兩萬兩,取得採礦權。所有採金人須向「金寶泉」繳費領牌,才准許淘金。
光緒十九年,淘金工人溯基隆河往上探尋金礦,在九份的小金瓜發現露天的礦脈,為九份發現金礦的開始。次年(1894年),又發現大金瓜的露天礦脈。當時的淘金客就以「金瓜石」做為該地的地名,開啟了金瓜石的黃金歲月。由於大金瓜露天礦脈含金量豐富,當時聚集在此的採金工人達數千人,金瓜石成為熱鬧喧囂的山城聚落。
「金寶泉」一年半的採礦權合約期滿,由於獲利豐碩,於是官方決定收回礦權,恢復官辦抽釐的方式。這時清廷的金沙局廢七堵、水返腳、三貂等分局,新設九份山、小粗坑兩分局。金沙局採金的重心,已由基隆河逐漸移到金礦豐沛的金瓜石地區,時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廷還來不及開發金瓜石的黃金。這一年,清日爆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次年四月十四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割讓台灣。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日本正式佔領台灣,台灣總督府仿清廷制度設置「砂金署」於瑞芳,接管金瓜石地區的礦山。
離開本山礦場,一路拾階而下往金瓜石黃金神社
黃金神社鳥居就在眼前,從神社往本山礦場的指標不是很明顯
之前來神社根本就找不到往本山礦場的路,這次是從上面往下走才知道原來是經過牌樓後直上可到礦場,往右可到鳥居
九份夕陽
~~~~~~~~~~~~~~~~~~~~~~~~~~~~~~~~~~~~~~~~~~~~~~~~~~~~~~~~
連接相關文章 (2013年九份瑞芳深度探索)
【九份老街-輕便路】
【九份-勸濟堂】
【瑞芳小粗坑古道】
【猴侗~~~貓街】
【瑞芳貂山古道】
【九份大粗坑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