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頂前地周圍至少有四處出名的建築,何東圖書館、聖若瑟修院、聖奧斯丁堂和崗頂劇院,都是屬於澳門世界遺產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
來到岡頂前地,澳門有很多『前地』之類的地方,前地其實就是一個廣場
很歐風,在這裡可以有喝咖啡聊是非的那種感覺。
兩旁的歐風建築已被列為文物保留建築,多窗多格色彩繽紛的建築物,以華麗的樣貌迎接到澳門旅遊的旅客,
環繞此區而行,是澳門自由行的最佳路線,一路可細細體會歐洲文化與中國傳統在此處交會而生之美,這也將是一趟感受歷史人文的深度之旅。
現為澳門中央圖書館之一的何東圖書館位於崗頂前地,何東圖書館集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於一體,是全澳門最大型的公共園林式圖書館圖書館
進入何東圖書館,映入眼簾的是歐式風格的庭院,高矮參差的樹木錯落有致,原建於1894年,歐陸風韻的建築樓高三層,前部有拱廊,是典型的花園式豪華住宅,於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何東圖書館古希臘風格的門柱,拱門上方則用中式釉彩花瓶裝飾,黃色粉牆搭配白色飾條,綠色鐵鑄窗花,紅瓦四坡屋頂,同時呈現出中西文化中的優雅氣質。
由於何東圖書館位處澳門歷史城區中心,加上崗頂前地、聖若瑟修院、聖奧斯定教堂、崗頂劇院,以及被暱稱為風順堂的聖老愣佐教堂等著名澳門旅遊景點包圍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聖若瑟聖堂。聖堂正門上方的為耶穌會的標誌,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取得現址。經過三十年經營,院舍陸續落成。
修院專門培養赴中國及東南亞傳道的神職人員。毗連的聖若瑟聖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會士興建的聖保祿學院的天主之母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因此當地人慣稱它為「三巴仔」
聖奧斯定堂俗稱龍嵩廟、龍鬚廟、崗頂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教堂最初的建築非常簡陋,教士們便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每當大風吹來,蒲葵葉便隨風飛揚,華人遠遠望去,覺得這情景像龍鬚豎起,就稱教堂作「龍鬚廟」,後又以粵音轉稱「龍嵩廟」。
教堂正廳為一層,入口有夾層,是唱詩席。教堂內部結構與玫瑰堂類似,由兩排柱子將空間一分為三:一個寬7米的中廳和兩個寬4米的側廊,長度均為30米。兩側廊為木拱吊頂,中廳則為平吊頂,瓷磚地面。中廳內部還有四個小祭壇和一個八角形的木製講壇。
主祭壇寬闊而深遠(長20米,寬11米,高12米),供奉「苦難耶穌像」,祭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裝飾為巴洛克風格,表面飾水磨石,地板鋪設馬賽克。
崗頂劇院的歐式劇院建築是澳門唯一的,也是南中國海地區最古老的歐式劇院。
崗頂劇院主色為綠色,襯托墨綠色門窗。大樓建築物屋頂長41.5米,寬22米,中式坡屋頂之屋脊高為12米,屋檐高為7.5 米,屬新古典主義風格。
劇院正立面為一面寬15.7 米的羅馬圓拱式門廊,門廊頂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結,其下則是由四組愛奧尼柱式倚柱組成的三個券洞。八條倚柱均長約6米,山花及柱子上裝飾簡單。至於其側立面的牆上,連續開滿九個寬2.45 米的羅馬圓拱式落地大窗,加強屋面水平感和表現渾厚的氣度。
崗頂劇院在1860年由澳門的葡萄牙人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建成初期只建成主體部份,其後1873年再於入口正面加建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義的三角楣。昔日為澳門葡萄牙人的大會堂和土生葡人聚會之地。
除劇場外,建築內還設有舞廳、閱書樓和撞球室等,所以出現有崗頂波樓之稱。
1860年興建的崗頂劇院,讓中國的土地上從此有放映電影場地,意大利的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亞洲首演就在這裡舉行,不用說,當時場面坐無虛席,成為一時佳話。
處處都有中葡味道的鐘樓特色
建議旅遊路線:岡頂前地
何東圖書館→聖若瑟修院→聖奧斯定教堂→岡頂劇院→聖老楞佐教堂→鄭家大屋
~~~~~~~~~~~~~~~~~~~~~~~~~~~~~~~~~~~~~~~~~~~~~~~~~~~~~~~~~~~~~~~~~~
【漁人碼頭】【普濟禪院-廬園】【塔石藝文館-西洋墳場】
【岡頂前地週邊】【媽閣斜巷】【旅遊塔】【東望洋砲台】【金蓮花廣場-大賽車博物館】【澳門交通飲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