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東北角馬崗漁村二日行程結束,我自己又留在台北2天,夜宿卡夫人背包客棧,早上搭火車到基隆火車站南站出口轉搭客運往太白莊路線(301、302、304)都可以,中途在仙洞巖下車,景點除了仙洞巖還有佛手洞,結果仙洞巖門口張貼告示,因疫情7/17才重新開放,所以一個月之後又安排一次仙洞巖及佛手洞,佛手洞裡面洞洞相通,高度很低,幾乎都要低頭,所以要小心走,結束後回到仙洞巖站牌等車,繼續搭到終點站太白莊,就是基隆最美的白米甕炮台,炮台上視野很美,再走到基隆燈塔,這樣是環狀路線,所以不用走原路喔!從燈塔直接往下走很快就回到太白莊站牌,搭回基隆火車站南站,輕鬆的基隆半日遊
基隆仙洞巖經歷清領、日治、民國三個時期,位於基隆當地最大的天然海蝕洞內,是基隆市第一個文化景觀,也是基隆八景之一的「仙洞巖」。基隆仙洞巖仙氣十足、別有洞天的隱藏版基隆秘境,仙洞巖舊名靈仙洞最勝寺亦可簡稱仙洞,為一座基隆地區最大的天然海蝕洞佛寺,歷史可追溯至清治時期,現已被列為基隆市的文化景觀,仙洞巖旁邊的佛手洞也是一處天然的海蝕洞,日治時代還曾被當成防空洞使用,佛手洞裡有數個四通八達的洞窟,洞內氣溫十分涼爽
仙洞巖、佛手洞是基隆八景之一,所謂的基隆八景的說法起源於1696年(清康熙35年)的《臺灣府志》中,指的是社寮曉日(和平島)、杙峰聳翠(基隆嶼)、獅嶺匝雲(獅球嶺)、雞山驟雨(雞籠山)、鱟嶼凝煙(鱟島:已經被日本人在建港時炸沉)、魴頂飛瀑(新台五線)、仙洞聽濤(仙洞嚴)、暖江春水(暖暖)。
它的魅力自古以來就讓人無法阻當,不僅吸引許多清代官員文人在此題字留念,也是日治時期旅遊手冊的常客,曾擔任基隆街長的許梓桑先生,寫過一首詩來形容它的動人之處:「空留石洞隱仙蹤,髣髴桃源一樣同,海國波濤長擾夢,聲聲入耳聽玲瓏。」儘管如今已經無法體會到當年「仙洞聽濤」的魔力,但這麼一個充滿歷史、人文、宗教與地質景觀等多重意義的景點,絕對是今生不可錯過的。
基隆仙洞巖最值得一探的就是左洞的一線天,其洞口狹窄難行,只能容納一人勉強通行,洞內小徑曲折蜿蜒,寬窄起伏不一。
基隆小敦煌仙洞巖,在窄到不行的洞穴通道之間前進,洞頂還會不時滴水在頭頂上,超具有冒險味道就在仙洞巖一線天,等你來探險
來到仙洞巖最值得一訪的莫過於佛手,佛手洞洞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洞穴最深處上方,有個因風化形成石壁圖案,形似如來佛掌印,而得名
仙洞巖旁有登山石梯,可達仙洞公園及聖安宮,仙洞公園上則有觀景亭,可清晰看見貨櫃碼頭作業船隻和基隆外港!
從聖安宮往上走可達球仔山燈塔
球子山燈塔是台灣自己設計製作的燈塔,當初是為了基隆港而設立。中間因這裡是軍事基地所以一度被塗成了迷彩的燈塔,但是在開放參觀後又改成了現在白色的燈塔。來這裡可以遠眺基隆港,美景盡收眼底,而且從這邊還可以走到白米甕、球仔山、仙洞巖、佛手洞。
球子山燈塔位於西岸碼頭的後側,虎仔山之旁,開車、騎車自然是最好的方式,沒交通工具的朋友,其實也是可以選擇搭公車,尤其是304公車可以從基隆火車站搭到中和國宅,也就是燈塔入口處,但是304公車車次很少,所以建議搭301或302到仙洞巖下車,經過聖安宮再走上來球仔山燈塔,甚至還可以繼續搭到終點太白莊,走到【基隆白米甕砲台&基隆燈塔】,來個一日雙塔也是挺不錯
火車自由行出發到基隆仙洞巖,從彰化搭自強號來到基隆
基隆月台寬敞明亮
好久沒來基隆,這次來一走出火車站,傻眼,車站外面跟以前完全不同,基隆車站線在分成北站及南站
這是基隆南站
外面公車亭
可搭301、302、304到仙洞巖下車,也可搭到終點太白莊,可到白米甕炮台
304車班很少,所以要搭301或302比較方便,車班很多
來到仙洞巖下車
東北角行程【東北角馬岡漁村】上個月7/16來過一次,回程來到仙洞巖,卻因疫情封閉不得進入,只能走佛手洞及仙洞公園
「仙洞巖」位在基隆港口西北側山巖,整座寺廟依山而建由洞發展,此洞是經過海水常年累月的侵蝕,才逐漸形成深約80公尺的天然海蝕洞穴,據說在清領時期這裡曾經是漁民休息的場所,後來為了祈求捕魚平安而供奉神明,所以目前山門外的廣場在當時都還是一片海,外海的潮聲會在洞內不停反覆響起,如同是鼓聲一般,「仙洞聽濤」的美名也是因此而來。
仙洞巖外面告示因疫情暫時封閉,7月17日對外開放,8月26日安排第二次東北角之旅
仙洞巖的石山門建於民國93年(2004年),門前石刻四大金剛精緻,寺前在日據時代建有兩尊石觀音像,後為防盜而移入洞內。
仙洞巖外頭的小吃攤人氣頗高
有別於其它的寺廟,這裡雖然少了建築裝飾藝術,但是更添原始純樸風貌
仙洞巖主要可分主洞、右洞及左洞。主洞「圓通寶殿」主祀觀世音菩薩,於兩側石壁上,有許多佛雕、墨跡,相當雄偉壯麗、莊嚴無比。洞內清靜幽暗、曲折蜿蜒、氣氛神秘。右側則為一小洞,不易深入,可直接於洞口外焚香禮拜。而左洞一片漆黑,且石壁狹窄僅容一人側身而入,寬窄起伏不一,部份路段必須以蹲或彎腰的方式才能進入;在通過後,即可見被稱為「仙桌」的四方形大石塊。
走進洞內就是圓通寶殿,主祀觀世音菩薩,陪祀有彌勒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等,通道二側的石壁上有到許多的墨跡,大部分是出自清代官員和文人雅士的手筆,有「海外洞天」、「別有天地」、「仙洞」等大字, 相傳曾有仙人在此修道登天,所以有「仙洞」這個稱號。
進入洞中「仙洞」、「海外洞天」等清光緒、同治年間的石刻壁字清晰可見,前者為光緒十二年(1886年)時,三水梁純夫書寫「仙洞」兩個大字,後者為同治十三年(1874年)季夏分巡台澎督學使者夏獻綸與張斯桂至此時留下。
相傳此洞在清初時期只是漁民休息場所,後為祈求捕魚平安才開始供奉神明。
從右邊進入道最內側的是大雄寶殿,二側石壁上有李榮坤先生雕飾的石雕佛像,包含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以及觀世音菩薩等諸佛菩薩,個個都是唯妙唯肖、栩栩如生。
此為一處天然的海蝕洞,經過幾萬年的海水衝擊侵蝕,得已形成現今奇異的洞穴景觀,往裡走,山洞的石壁上便出現許多石佛石像
石壁鑿刻栩栩如生的佛像,這些石佛像當真頗值得欣賞。
其中釋迦佛祖像為戰後雕刻,當地人將其稱為「招財神」,認為摸過之後會帶來好財運
再加上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二尊觀音石佛,分別是西國三十三所第九番和第十番,這裡儼然化身成了一座天然石雕藝術展館,難怪「小敦煌」的美名稱號不徑而走。
此洞於日治昭和八年(1933年)祭祀辯才天,現在主祀三寶佛、陪祀地藏菩薩、呂洞賓、註生娘娘。 洞穴步道就隱身在中段佛壇旁邊
從佛壇左邊的洞口進入,此為 一線天入口,從洞口往內越走越窄
「仙洞巖」深約八十餘公尺,其外型如鐘,主要分為主洞、左洞及右洞,這些洞足以證明基隆西岸一帶在千萬年前是在海底,故如今仙洞巖周邊仍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海蝕洞,而仙洞巖則是當中最大的一座。
傳說仙洞內深處有一空隙,會自動漏出白米供住持食用且份量剛好,若有客人來訪所獲白米數量也會自動增加。後來有位風水師經過,建議住持將空隙鑿大以獲取更多白米,並將多餘白米轉賣以獲利,住持照做結果白米不再漏出,才瞭解自己因貪心而受騙。」故附近稱為白米甕地區,也才有白米甕炮台之說。
一線天路窄必須蹲身側行才能繼續前進,慢慢走到盡頭才漸露寬敞,視野頓絕開朗,別有一番洞天
這一段路程似乎是慈悲的仙佛藉著大自然的演進,指導眾人身處困境、面對難關時,如何轉危為安的方法
以洞內的「黑暗」比喻著「難關」,以「彎腰蹲身」暗示著要「放下身段」、「低心下氣」,以「慢慢前行」說明著「步步為營」、「腳踏實地」,以「頓絕開朗」勉勵著「光明重現」,誰說教化只能由紙上覓得,處處留心無一不是學問。
仙洞巖實在很考驗身材
仙洞巖石山門的右手邊,有一座小石梯,石梯上左邊是洗手間,右邊是佛手洞的入口
目前這入口處已經封閉,用鐵板圍著不能通行
為了安全,改從旁邊仁安街31巷進入
地上有佛手的標誌引導路線
在牆上有貼指標,佛手洞出口處,也是現在的入口處
佛手洞內都有設置燈光,雖然一定相較於戶外昏暗,但也不會難走或危險
過去曾有蝙蝠在洞內棲息,所以早期又被稱為蝙蝠洞,據說現在還是有少數蝙蝠,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
感覺佛手洞不比仙洞巖小,更有一種身處仙境之感,而且相對能看得清楚海蝕洞的特色。
不同於仙洞巖的是,這裡有如地底迷宮,給人一種探險刺激的感覺
每個轉角處都有箭頭指引,就算是誤入其它洞穴,很快就能折返不必擔心。
只要循著指標走就能到佛手的位置
穿過洞洞相通的小石洞,更覺得這些天然的海蝕洞堪稱鬼斧神工。
早期這裡曾有成群的蝙蝠棲息,故老一輩的人也稱這為蝙蝠洞,日據時代做為防空洞之用,附帶說明的是基隆西岸這一帶仍保有許多防空洞。
佛手洞好多不同寬窄的通道,都來了一定要每條都走,這樣才有冒險家精神。
最後我們順利來到終點佛手印,洞頂便是佛手印記了
走到最深遠的洞窟石壁上方,會發現一處天然風化形成像是人五指的節理,唯妙唯肖有如佛的手印一般,所以才取名為「佛手洞」。
看起來有像嗎?我覺得還可以,不過探險過程是很開心
據說早期曾有人居住,因為在二次大戰期間,基隆港是美軍主要空襲目標之一,所以這裡就成為最佳的天然防空洞。
地上有點濕滑,必須小心行走
單就佛手洞一個景點,包含到每個洞窟探索、拍拍照,大概30分鐘可以結束
若跟仙洞巖兩個景點一起參觀,停留時間抓一個小時應該差不多
佛手洞入口處由內向外拍攝
走出洞口,這裡就是之前的入口處,洞口一塊長滿青苔的石塊,上面刻有「佛手洞」三個字。
從洞口往外繼續走就是已經被封閉的入口
所以我們只能回到洞內,一樣從仁安街31巷的洞口出來
走出佛手洞回到仙洞巖從旁邊登山階梯往上走到聖安宮
沿著階梯往上走,很快就到仙洞公園
再上去就是聖安宮
聖安宮供俸媽祖,庇祐往來船隻的平安
可以看到基隆外海船隻
在聖安宮旁邊有304公車站牌,該班次很少,剛好下午2點半有一班車
搭上304公車,只坐一站而已,在中和國宅下車,少走一小段爬坡山路,若開車沿著西岸碼頭的中山三路,到西岸警察局旁有一條往上的山路,山上有個高遠新村,球仔山燈塔所在地的火號山(又稱球子山),則在更高更遠的中和國宅。若是自行開車來車子可以停在中和國宅附近路邊
公車站斜對面有一座廢棄的軍營口,便是進往火號山「球子山燈塔」的入口,準備尋找球子山燈塔,這裡的路口真的有點隱密
從營區到球仔山燈塔很近,只有261公尺, 往下走可以連線高遠新村、仙洞巖景點。 左邊衛哨旁有個隱秘的小路可以通往燈塔。
進入營區往裡面走
一走進去就抵達了軍營區旁一個小空地,不知道廢棄了多久,建築物都還完整的存在 ,可以看到芒草、營區、基隆港、基隆嶼遠近連成一線的美景,但建議還是在外面看看就好,千萬別好奇進去以免觸法,因為外面有禁止進入的告示牌
一路上還都會有各景點的指標,往上走就可以抵達球子山燈塔。球子山燈塔是第一座由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燈塔,當初興建是因希望與位在西岸港口的基隆燈塔排成一直線,以引導船隻安全入港。民國80年(西元1991年)後,因基隆港附近的新瀨險礁已爆破清除,使得球子山燈塔的功能被附近燈塔及燈杆取代,因而暫停發光。
走到山上球仔山燈塔,雖然海拔只有133公尺 卻可以一覽基隆海景
民國45年(西元1956年)設立的球子山燈塔,位於基隆港西岸碼頭的球子山頂,塔身原為白色四方形混凝土燈塔,後因地理位置險要扼守基隆港口成為軍方駐地,塔身改漆迷彩綠,現已暫停發光 目前因基隆市政府看中球子山燈塔觀光潛力,在前往燈塔的路途上修建便道,航港局也將其塔身重新漆回原來的白色,基隆市民及觀光客得以見到這難得一見的球仔山燈塔真正面貌。
球子山燈塔所在的位置為球子山,其附近的區域初始的開發為日本人1924到1928年間建造14號碼頭的時候。當時基隆港快速的成長,並且成為日本統轄台灣下最重要的港口。隨著台灣重建受戰爭破壞的基礎建設,而且以出口導向的經濟為主時,基隆港仍然是台灣當時最繁忙的港口,非常多的船隻到基隆停泊轉運,而且進港的船隻需要閃躲新瀨礁沿岸大片的岩石淺灘,因而有了雙塔搭配的決定,而這就跟球子山燈塔的建造有關。
球子山燈塔構築並啟用於1956年,且該燈塔建造於基隆燈塔之上,兩者可以共同作為一對引路燈。在夜晚從船上看過去,兩道光線會直直地對準,一束光高於另一束,使得船隻能夠位於正確的方位進港,還能好好避開礁岩;如果船隻方位不對,光線就不能連成線,為了達到引路的功能必須調整亮度,因此球子山燈塔必須比基隆燈塔更高、更亮。雖然球子山燈塔塔高只有11.9公尺,它的燈光卻比老夥伴更亮,但是雙塔的搭配不到40年就結束了,燈塔的燈光熄滅了。
因為不再需要燈塔來引導船隻,塔身也配合軍區被漆成綠色。被遺忘而淒涼的獨自矗立在山頂,球子山燈塔就這麼融合於背景中,被大量生長的植披遮蓋。由於該區域屬於軍區管控的,旅客想要瞻望球子山燈塔消失的光影的要求,則被士兵拒絕於鐵絲網外,令大家十分沮喪。球子山燈塔雖然沒有引導功能了,但政府在考量觀光效益下,燈塔又重新被漆回原有的亮白色漆面,如今燈塔重新恢復生機。
球仔山燈塔以前是沒有開放的禁區,而且還在廢棄軍營上方, 一直到現在才變成可以散步賞景的小秘境
球子山因山形像球而得名,但是之所以又稱火號山,是因為日治時期會在此以火藥發午砲報時,而有此名,到了1929年4月1日才廢止午炮,改以電報報午時。
球子山燈塔所在地較軍營高,另外還有白米甕炮台旁邊的基隆燈塔,視野都很好,這兩座原是基隆西側燈塔的最佳拍檔,如今僅基隆燈塔還有導航的功能,球子山燈塔則華麗轉身,走向觀光,擁抱人群。
沒有最美,只有更美,基隆港多處僅數百公尺的小山丘,過去多是砲台或燈塔,如今偃旗息鼓,成為觀光之地,重見天日的球子山燈塔,由於位置居港西中後側的制高點,視野不錯。
燈塔旁景點介紹牌還是空白的,可見燈塔還是最近才開放而已,還是政府已經遺忘了
遠遠望去協和電廠的三根煙囪矗立在外木山40餘年,高達204公尺,2024年將退役,未來這個基隆地標也將消失在眼前。
別忘了回頭看球子山燈塔和背後廣闊的基隆港無敵海景。
從球仔山燈塔再走1544公尺就可以挑戰一日雙塔,也就是從基隆燈塔經白米甕砲台走到球子山燈塔,前段基隆燈塔到白米甕砲台很好走,至於後段的砲台到球子山燈塔不僅距離更遠,而且多為林間小徑,還要攀繩而上,老人與小孩較不方便,所以還是選擇分成2次走比較輕鬆
球子山這一段雖然有一點小荒涼,但還算是好走,走時也要小心提防滑倒,尤其是下雨的時候,從原路返回到營區,再回到聖安宮
下山回到聖安宮,很輕鬆
在聖安宮也可以看到基隆外海船隻
~~~~~~~~~~~~~~~~~~~~~~~~~~~~~~~~~~~~~~~~~~~~~~~~~~~~~~~
連接相關文章
【東北角馬岡漁村】
【瑞芳驛背包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