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石藝文館位於澳門荷蘭園大馬路95號,為一幢獨立、兩層高的紅色大樓,與周邊同時期的建築物,組成別具特色的塔石區歷史建築群,是澳門法定文物建築之一。
離開盧園沿著荷蘭大馬路繼續來到塔石廣場,塔石廣場上有好多漂亮的葡國建築。尤其是這棟紅色建築的就是塔石藝文館
該大樓建於20世紀20年代。土黃和赭紅兩色相間的外牆,配以木制百葉窗、貝殼形窗櫺和半柱式裝飾的羅馬拱形大門,正立面頂部兩角呈雉堞式的女兒牆和卷草紋飾的山花,使整座建築物呈現濃厚的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情。
該大樓是典型的澳門貴族家庭住宅,分前後兩座,經改建後,將前後座連成一體,變成藝術展覽場地 ,充滿葡國歐陸式的味道
塔石廣場位於澳門望德堂區,原址為塔石球場,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政府於2005年5月開始動工,拆卸球場並把文化局至塔石藝文館對開的一段荷蘭園大馬路整合成塔石廣場,地下設有行車道,於2007年7月22日正式工程完成。地上全舖滿葡國碎石,極具獨特的南歐色彩;廣場上還設有休憩區、飲食及娛樂中心和地庫商,成為望德堂區的新地標。
望德堂區建有八座融入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特色建築,包括塔石藝文館、文化局及塔石衛生中心等,位於塔石廣場對面。
塔石衛生中心相當於台灣的縣衛生局
文化局(又稱澳門文化學會及澳門文化司署),為一公務法人,其目的在於藉展開中葡文化間的交流活動、推廣葡國語言文化及協助制定和執行澳門的文化及學術研究和政策
1998年7月20日,澳門博物館也納入澳門文化司署的架構內。
澳門回歸以後,澳門文化司署改稱文化局,繼續在澳門進行文化推廣和文藝培訓等工作。
塔石街始於羅利老馬路止於厚望街及西墳馬路。這裡昔日原有一座山崗,因山上有堆疊成塔的花崗岩石而得名。而其山下亦原有一處村落,為農民所聚居;1840年代初,村莊的部份用地曾改作賽馬場,成為澳門最早出現賽馬的地方。
清道光年起,漸漸為葡萄牙人佔領,並於塔石山崗上修建西式墳場又稱為聖味基墳場
聖味基墳場俗稱舊西洋墳場,位於澳門西墳馬路,設於1854年,當時位於澳門城外。
其俗稱中的「舊」是相對於虔信街的望廈墳場「新西洋墳場」而言。
墳場中心有一座建於1874年綠色外觀帶彩色玻璃畫的教堂-聖彌額爾小堂,是目前澳門保存最好的古建築之一。
聖味基墳場,是殖民時期的葡萄牙官員或軍人死後的安葬地。
舊西洋墳場建於1854年,此位置當時位於荒涼偏僻的城外,隨著澳門的城市發展,這裡被周圍的高樓包圍,成了今天坐落於市中心的墳場。
墳場內墓塚密布,其中不少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精美的十字架、天使浮雕等點綴著墓碑,造型典雅。
通常在墓園我不太喜歡直接拍墓碑的照片,所以就隨便按了幾張就離開西洋墳場,繼續找尋瘋堂斜巷
~~~~~~~~~~~~~~~~~~~~~~~~~~~~~~~~~~~~~~~~~~~~~~~~~~~~~~~~~~~~~~~~~~~~~~~~~~~~~~~~
【漁人碼頭】【普濟禪院-廬園】【塔石藝文館-西洋墳場】
【岡頂前地週邊】【媽閣斜巷】【旅遊塔】【東望洋砲台】【金蓮花廣場-大賽車博物館】【澳門交通飲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