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迪化街必訪的十連棟,探索十連棟古蹟背後的故事,十連棟對面還有五連棟也一併探訪,大稻埕除了十連棟之外,另外陳德星堂 (寧夏平陽街)、新春芳茶行(民生西路) 、文萌樓(歸綏街) 、慈聖宮、十連棟(迪化街) 、大稻埕辜宅(歸綏街303巷9號) 、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貴德街)【大稻埕七大古蹟巡禮】也很值得探訪
漫步在歷史悠久迪化街上,徐徐吹來的微風伴隨著南北乾貨及各式中藥材的陣陣香氣
映入眼簾的是各個時期風格不同卻於現今同時存在的古式建築所構築的特殊街景,隨著時間的推移,迪化街仍保存原有歷史街區的風貌,蘊藏在巷弄間的往日繁榮歷史軌跡更是值得細細回味。
說到大稻埕,大部分的人比較熟悉的是靠近城隍廟的南街。
這一段街屋的立面華麗、保存完整,商家也持續經營著近百年的南北貨生意。
如果從捷運大橋頭一段走來,這裡也有一大段相連的紅磚街屋。
高度、樣式相當一致,亭仔腳下的紅磚拱圈相連,樸素但優美的外觀,曾吸引日本旅遊雜誌來拍攝封面。這裡是被稱為「迪化街十連棟」的建築群,這一排街屋乘載了六個家族、碾米業在大稻埕發展的精采故事。
日治時期的迪化街一帶,於1922年命名為「永樂町」,該町因似永和街與長樂街而得名,迪化街則稱為「永樂町通」
從台北橋頭迪化街一段往南出發,一起來探索街上指標性的歷史建物。
台北橋頭右側是迪化街二段,而迪化街一段就是從十連棟開始一直往北門方向
最靠近台北橋頭就是十連棟最後一間隔壁的大橋町
大稻埕是曬稻穀的地方,迪化街北段(大橋町)曾是碾米產業的聚集地,早期因為淡水河運以及台北橋陸運的關係,農民收成的稻穀,一包包送進大橋頭碾成糙米,也碾出一件件街區故事。
就從台北橋下迪化街一段尾端大橋町進入大稻埕,大稻埕除了南街的台北霞海城隍廟、永樂市場、南北貨、中藥行等之外,還有在迪化街北段有非常深厚的米業及各式傳產故事。
第一個令人駐足的地點為「十連棟」,位於迪化街一段348至366號(靠近台北橋邊),共有10棟巴洛克式建築,為日據時代用紅磚塊建造之二樓房屋,於1912年完成。
約1980年代,人口往台北東區遷移及發展,西區逐漸落寞,「十連棟」的街屋便閒置出來,直到改建大樓時,六大家族決定保留街屋的第一進,以紀念祖先開創事業的過往,將「十連棟」的故事保存下來。
「十連棟」房屋係由六大商號組成,為五家碾米廠「連瑞利」、「振豐」、「晉春」、「春發」、「林源益」及一家縫衣工廠「森元洋線」。每個家族的街屋亦有些微不同,連瑞利街屋面寬6米,但深度有80米長,可直通淡水河岸;晉春與春發的第二進有增高地基、加高建築高度以增加庫存量;春發街屋為外觀為洗石子與紅磚混和,屬大正末年及昭和初年街屋的形式。
迪化街一段「十連棟」為日據時代用紅磚建造之二樓房仿巴洛克建築
十連棟第一間是348號,從這裡開始往台北橋方向走
迪化街一條位在台北市大同區的一條街道,走在此街道滿街都是中藥行與南北雜貨的商店,百年以前迪化街依靠著大稻埕區域緊鄰的淡水河的貿易的發展成為一個熱鬧的街道,百年以後大稻埕區域的貿易不再而落寞。
不變的是,換來的是觀光客絡繹不決的人潮與老街韻味的觀光脈絡與商號的生意而存在。十連棟的存在更是迪化街的一個傳奇歷史縮影,回到過去十連棟那段風光的歲月,走讀大稻埕的區域的時光迴廊。
「十連棟」多數碾米廠在中日戰爭前,大都轉型從事其他產業,如豆製品工廠、印刷廠甚至是柑仔店,除了沈家「森元洋線」工廠搬遷至龜山持續營業,其餘五大商號的碾米廠最後都歇業了。
大稻埕靠近淡水碼頭水門,收成後的稻穀利用河運送到橋頭的碾米廠,台北橋是聯絡大稻埕及三重埔的門戶,因地利之便逐漸結市形成碾米廠聚落。
十連棟位置在北段迪化街的末段,距離民權西路的台北橋非常近。
十連棟經過時代變遷下;雖然房舍內部已拆除,但從建築物外觀依然看得出堂號下的人為建築物的迴響
在連通的屋簷下的一樓騎樓掛滿著整排的紅燈籠,真的是很討喜。
整排老式連號的二樓樓高房舍下,整棟聯通磚造門廊,現在依稀保留只剩下一樓門面舊有的存在,卻不見完整一樓房舍的完整保留。
這十棟建築物以紅磚蓋成的建築物就是中國閩南式建築物的代表。
從364號可以上二樓
有大稻埕抓周活動
沿著十連棟一樓樓梯往上到二樓,會發現二樓的聯通走廊可通各棟室內
二樓目前保存完整房舍
目前二樓都是辦公與展覽場所
現由「綻堂」經營陳列圖畫~古物、藝品等各種產品,供人參觀
從這裡走下一樓
如果在大稻埕要找到歷史和新時代的並存的活化建築物,那麼十連棟絕對是首選
來到靠近台北橋的366號已是十連棟最後一間
從門牌348號至366號的相連門號看出來,十連棟建築物是台北市少數連號相同的房舍,這種情形在當今時代氛圍下,顯得彌足珍貴。
搭上熱潮經營碾米業的商號,都紛紛建設了新式的街屋以便營業,十連棟的建築多為市街改正計畫後的產物。
大稻埕北段為1910年代進行第一波改正。街屋多為具有一進、二進的長型街屋,中間有天井增加採光與通風,立面為紅磚圓拱設計。
大稻埕黃金年代的商業貿易,都以大宗進出口為主,例如碾米廠精緻後的稻米,主要對中國、日本出口;茶葉則對東南亞出口。同時,再從出口地帶回物產來台灣販售,賺取價差。
隨著中日兩國的衝突提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後來總督府通過「米穀配給統制法 」,開始管制米穀的配給與銷售。碾米業在此時局下受衝擊,生意大受影響而紛紛歇業。
根據昭和14年(1939年)出版的台北市商工人名錄,十連棟五間碾米廠僅剩下晉春、連瑞利兩家尚有登記在案。
戰後,靠近河堤處有許多來台北打拼的外地人搭屋居住,便產生了飲食消費需求。十連棟前面因而有攤販聚集,當地人稱為大橋市場。自民國34年(1945年)到民國62年間(1973年)一共28年,從民權西路口到現在的明峯貢丸店之範圍,充滿各式各樣的攤販。
攤販會在街屋前搭設永久性帳篷,影響人車進出,也遮掩了街屋的外觀。十連棟店家要進出貨品十分不便。後環河北路拓寬工程時,將違建屋拆除,使消費人口減少而影響到市場生意,攤位數逐漸下降。後市政府將攤販強制遷移至新建的公共市場內,且違章棚架全數拆除後,十連棟原本美麗的建築才重見天日。
隨著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台北市人口開始往東區遷移與發展,西區便逐漸沒落。此後十連棟街屋便閒置下來,直到改建大樓。改建時,六商號的家族決定保留街屋的第一進,以紀念祖先開創事業的過往。現在大稻埕的北街,雖不如南街人潮洶湧,但看著連貫的街屋,遙想當年稻米一包包進出的盛況,頗有物換星移的時代感呢。
連接相關文章
【探訪大稻埕十連棟】
【瘋台北背包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