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當時仍為卑南車站的臺東新站正值開工期間,怪手將沈睡地底數千年的卑南遺址挖起,揭開於世人眼前,然而因車站工程必須進行下去,因此卑南遺址遭到嚴重破壞,當時臺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教授建議就地興建野外博物館,1991年,遺址現地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隨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開幕,4個月後,卑南文化公園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臺灣第一座遺址公園,「卑南文化公園」現已更名為「卑南遺址公園」。
卑南遺址公園以展示卑南遺址為主要特色,展示的出土文物包括石棺、器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臺東新站右後方的月形石柱,已評定為一級古蹟。卑南遺址公園仍持續進行考古發掘,一方面成立遺址保存對外公開展示,另一方面達成學術研究、遺址保存、推廣教育多重功能。
卑南遺址為全台規模最大,地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墓葬群遺址。主要內容為距今兩、三千年前,卑南新石器文化時期先民的墓葬區和住宅區;目前已挖出的石棺數目超過400具,並發掘出台灣第一間史前人類住屋,而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更不計其數。從遺物豐富的造型、精細的手工,和死後厚葬的習俗,可窺探當時高度的文明。
公園草坪寬廣遼闊,並設置教育館和表演場,另有原生植物林、考古現場賞遊等動線,站上展望臺,臺東市區景觀一覽無遺,徜徉寬廣草原,與石斧、石鏃、精美玉器相遇,見證古老美麗的故事,是享受兼具知性和感性休閒之旅的最佳去處。
卑南文化公園座落於南王里文化公園路,佔地18公頃,民國64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68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
從入口處進入,往展示廳方向,沿路經過考古現場、月形石柱,還有10道題目
這些題目的答案都在展示廳裡面
右邊往月形石柱區及考古現場,直走往展示廳
卑南文化公園入口附近的月形石柱,被認為是公園的地標之一
卑南遺址,位於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是屬於台灣東部之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該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
卑南遺址的廣義面積可達100公頃,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卑南遺址也出土了許多石板棺以及棺內精美的陪葬品
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旱、小米,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 收割的石刀、石鐮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等。
卑南遺址的範圍相當大,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不但聚落龐大,而且建築物成排分布,格局嚴謹,已經是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其住屋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
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如長條形玉耳飾)頸飾(如小玉鈴)、臂飾(如喇叭形環),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
展示廳需要購票才能進入
石板棺群
有數以千計的石板棺埋在卑南遺址的建築物底部,成帶狀分布,而且與地上建築物的座向相同,顯然意義非比尋常。棺內更有豐富又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可見當時人已有靈魂觀念,相信死後另有世界,並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成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該遺址也發現了被獵頭的無頭遺骸,很可能是因為族群擴張領域、爭奪自然資源,開始出現部落間的爭戰
2018年卑南文化公園更名為卑南遺址公園,整個卑南遺址公園的規劃理念,是將遺址視作一個蒼穹博物館。因此,該公園的一個特色,就是可以在園區內看到現場的考古發掘展示。台東卑南遺址公園地址: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號
連接相關文章
【台東加路蘭遊憩區】
【台東海濱公園】
【台東美術館】
【台東卑南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