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有故事、有歲月痕跡的老建築,漫步其中再了解它們的歷史會有更不同的感受!台中清水眷村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在2014年重新整頓後開放,有著日式建築與台式建築混搭的眷村形態。現雖已無人居住,但從老舊的建築中仍可窺見當時的眷村生活,走在這長長的巷弄中,仔細端詳每個角落,了解以前的生活方式,彷彿還能看到在巷弄裡奔跑的孩童與嘻笑的打鬧聲,古今的記憶交錯,畫面重重疊疊在這古老的眷村。
繼上次的台中車站一日遊,最近突然想起規劃許久的台中海線一日遊,從彰化出發,安排第一站就是鮮少人知的祕境台中大肚的中東海棗田,再來是進入清水小鎮,清水眷村文化園區、海灣繪本館、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大楊油庫、鰲峰山等。
短短一條眷村巷道走到底,感受這裡的歲月記憶
房子內部狹長,建坪算大,以現在的角度來看仍是很舒適的建築,有家的感覺,與同樣是眷村的四四南村相比環境完全不一樣。清水眷村腹地廣大,為狹長形的社區,舊房舍沿著這小小的巷弄兩側建造,是聯繫眷村感情的重要橋梁。
整個眷村慢慢走、慢慢欣賞大約半小時可結束,若加上拍照粗抓一小時。推薦給喜歡老建築、廢墟風格或是愛攝影的朋友,這裡沒有商業氣息,只有滿滿的歲月記憶,來這裡挖掘每個角落的小故事吧!
跟著導航來到清水眷村,發現就在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對面,附近停車算方便,除了路邊停車,也可停在港區藝術中心的地下停車場,逛完眷村可以連逛港區藝術中心。
清水眷村位於港區藝術中心正對面,外圍用鐵皮圍起來,不仔細看不知道裡頭藏著這麼大一個聚落。
進入到清水眷村文化園區,最令人印象深刻就是這樹群和懷舊國小桌椅的景象
清水小鎮藝術市集,可見這裡曾經有辦市集活動
仔細端詳每個角落,彷彿還能看到在巷弄裡奔跑的孩童與嘻笑的打鬧聲,古今的記憶交錯,畫面重重疊疊在這古老的眷村。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的改建,是由台中市鰲峰人文發展協會及許多清水在地社區團體,與文化局攜手合作的。大多數參與園區改建的人都是自願性的。因為他們懷抱著熱忱,才能堅持下去。他們不在乎能從中得到多少利益,只想著要把園區好好經營,讓園區在未來能與鄰近的港區藝術中心結合,成為一個很棒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區塊。
眷村裡的樹木年齡沒有百歲也有半百,想像以前一家人圍坐在庭院大樹下的溫馨情景,現已人去樓空,只剩它孤零零的還在守護這個殘破的家。
老榕樹、早期國小課桌椅、涼亭組成一幅懷舊畫面,跟這裡懷舊的眷村氛圍特別的適合
龐大而枝葉茂盛的樹,就像是這片土地不斷繁衍出一代代的生命,即使攀得再高,葉片多麼翠綠,根始終在於這基底提醒著我們不能忘本,應該對於過去身懷感激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的改建,是由台中市鰲峰人文發展協會及許多清水在地社區團體,還有臺中市文化局攜手合作,可以看到原本老舊的眷舍似乎增添了許多繽紛、年輕的人文氣息
眷村佈置一系列清水饗宴,介紹清水美食,提高美食知名度,提供給遊客享受美食的選擇
介紹眷村飲食文化-眷村菜
紅牆上掛滿一系列的美食介紹照片
先來看看清水的伴手禮
有牛肉乾、烘培餅乾、百年麵線等
講到台中清水,就讓人立刻聯想到「米糕」
來到眷村最讓人懷念的就是擀麵
還有涼麵
士官長擀麵就在眷村對街500公尺處,等下逛完就去吃擀麵吧!
進入眷村巷道入口右邊有間較完好的建築「寄風冊店」,裡頭有些眷村的歷史介紹
寄風冊店被樹群環繞的書店,門口還有一個大大的庭院
進去寄風冊店參觀
寄風冊店內擺設簡單,採復古風格,沒有對原建築做太大的修繕裝潢,保留老房子的樣貌。
寄風書冊是范特喜文化在海線的第一站,不只是一間小書店更是在分享來自各地的故事,從去年底開始執行長達18個月的保溫計畫,意思是保留信義原本的風貌,並注入范特喜的藝術,透過計畫的執行讓范特喜更能親身體驗、認識清水眷村的人事物,讓這座眷村多了些現代文青的氣息
如果說整治的漂亮一些,再擺放幾個餐桌椅就可以在這裡賣咖啡了呢!雖說是冊店,但裡頭的書藏量並不會太多,大部分都是比較早期的書籍和古物,主要是這裡常常會辦活動
清水藏匿了一處老眷村,舊建築卻是新生機,從港區藝術中心過個馬路即是另個時空。
穿梭眷舍裡的板牆、庭院,讓人憶起昔日眷村情景,雖然大多已成了廢棄屋,但有藝術家進駐的佈置更是讓這裡重新賦予新生命力。
巷弄中不時可見一些詩詞
今天來剛好遇上眷村文物展-時光的足跡,展覽時間:107年6月3日-6月30日 週二-週日10:00-18:00 (週二-週五採預約開放) 展出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42戶區39號
這裡有部分建築為日治時代日本石油公司的員工宿舍,充滿著濃濃的日式風格,有著廣大的庭院、屋瓦與塔式的屋頂,跟政府來台後建造的眷村不太一樣。
除了日本移留下來的員工宿舍,之後又陸陸續續興建屋舍,與原本的房屋比鄰,看的出格局不太一樣,但現都已淪為廢墟風格。走在這長長的巷弄中
巷弄中第一間有整理做為文物展
有以前的照片
以前的書稿
保有當時的黑膠唱片,蔡咪咪五花辦合唱團,媽媽送我一個吉他是當時熱紅的歌曲,訴說著當時的故事?
以前眷村的唱盤,想像當時的熱鬧情景
以前眷村的軍中制服
就只有這間有整理,其他間就有點殘破
透著窗戶窺見裡頭的模樣,已經有點殘破
另外這一戶可以進入參觀,磁磚、流理臺、瓦斯櫃與廚櫃都保持的很完整。
牆上掛著二幅畫,縫紉與木工
從畫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生活,早年物資缺乏,眷村媽媽們為了撐起家計學做手藝,以此靠著加工衣服維持家計,為家人縫補衣服、製做衣服
還有樓梯可上二樓
保有完整的客廳,整套木製桌椅
這裡很適合帶念舊的長輩們前來,散步時遇見了一位阿姨,聽她說,這裡已經都沒有人住了,全部搬走,但是這裡不能改建,當古蹟觀光性質,留下給後人緬懷當時的眷村,而且這裡土地下方有牛罵頭史前文化遺跡,所以更不能改建
這天雖然艷陽高照,但有屋簷與大樹遮蔽,漫步在巷弄裡只感受到陣陣涼意,是條很舒服的散步路徑。
眷村裡的房子大多老舊也斑駁,是早期軍人眷屬的家,筆直的巷弄中穿插錯綜的空間保留了早期眷村遺跡
多數房舍已坍塌,在廢棄的眷舍外幾乎都有一扇鐵網窗,這戶入口用了鐵絲網圈住禁止入內參觀。
屋裡人去樓空僅存房舍上一片門牌與窗戶貼的紅色剪紙
每棟房舍不論大小、格局或是建築外觀都不太相同,從現有的模樣依稀看出它原有的美麗的樣貌。
這裡大部分室內都是荒廢的狀態,如果整治起來一定會很有味道,感覺每一間都可以變成小民宿或是老宅咖啡廳
偌大的庭院種了許多果樹,爬到大樹上採摘果子、在庭院裡嬉戲的故事,想像也是這個家以前的情景吧!
在這裡湧現了許多回憶,可能酸酸的,苦苦的,或是甜甜的,停留在人去樓空的那個時空,感慨時光的流逝,毀壞了房舍、催老了人們,唯一安好的只有日漸茁壯的樹木。
現在這裡幾乎看不到住戶了,似乎剩下這些花朵在這裡努力地生活著,不過因為逐漸有年輕的朋友進駐,讓這裡慢慢地有了生氣
這是我在一間房子庭院中發現的西洋棋
利用廢棄的舊木板、瓶子之類的,重新粉刷和裝飾就變成特別的裝置藝術
尤其是這林氏人家,提供了一些早期眷村的回憶
這53年的春節留念照片
巷弄中一探觀光客屈指可數,這裡因為地處偏僻的關係,沒什麼人潮,更加地凸顯這裡的悠閒靜謐
哇!還有新人選擇到眷村拍婚紗
斑駁的灰牆和帶著鐵鏽色彩的窄巷,不知道過去是怎樣的風景?
地址:臺中市清水區中社路信義巷
原本這裡稱做"信義新村",是早期國軍的眷舍,所以依稀可以看到一些軍事彩繪
這裡因為國防部提供新國宅供國軍居住,老舊的眷村面臨拆除的命運,恰好這裡是史前遺址─中社遺址的位置,加上相關人士積極的推動,轉變成現在看到的眷村文化園區
臺中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設立於1949年間,屬於空軍第三供應處,其軍眷舍名媛為「信義新村」。本園區經申請國防部「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區」計畫通過審查,於101年核定為全國13處眷村文化保存計畫之一。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位於清水區具豐富人文歷史外,地底蘊含來自西元前2000-400年前金屬器時代的中社遺址,遍布於港區藝術中心與清水眷村文化園區,1997年開始陸續挖掘,範圍廣大與平埔族的祖先有密切的關連。
而地上建築物可道盡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遷臺約66年演變,日治時期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設立於臺灣,清水梧棲地區規劃為化成部稱作新高支廠,本園區為日治時期新高支場的宿舍區。所以園區依舊可見當時宿舍的樣貌。
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時期,前空軍發動機製造廠從貴州省大定縣遷臺,接收原石油燃料廠與宿舍區,作為遷廠用地與提供有眷官兵居住。宿舍從最早的單進雙斜黑瓦屋頂、編竹夾泥牆,到住戶依生活需求往前後左右(甚或向上)增建,形成豐富的建築型態、高低起伏的屋頂、錯綜的空間、趣味的巷弄與圍牆關係。目前園區週邊即是改建後的眷改大樓,使園區本身就是一頁眷村發展史,讓基地內從地下到地上至人文風情,皆充滿歷史教育意義。
眷村的後門是新時代的建築
通過眷村社區鄉間小路兩側旁除了矮老屋以外就是綠油油的稻田了,正好這天天氣非常好,映襯出稻田的翠綠
要不是網友推薦還不曉得清水有這樣一處老眷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還能在這享受片刻平靜,通過眷村社區鄉間小路兩側旁除了矮老屋以外就是綠油油的稻田了,涼爽的風頓時把身上熱氣全趕走十分暢快
離開眷村沿著稻田往前走,圍牆上貼著海灣繪本館,好奇之下去看看是什麼?
海灣繪本館
~~~~~~~~~~~~~~~~~~~~~~~~~~~~~~~~~~~~~~~~~~~~~~~~~~~~~
連接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