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71230_104633012----1.JPG

以往走北橫路經三民,都只是路過而已,雖然知道三民有個蝙蝠洞景點,但我的印象中,蝙蝠洞並不容易親近,所以也就不曾將它列入行程,這次是因為孩子介紹說三民除了有蝙蝠洞還有一座基國派老教堂,這 引起我的興趣因此我利用元旦假期第一天來到三民探訪蝙蝠洞,所以我總說每到一個地方都是緣份

20171230_123511012----1.JPG

三民,舊稱「水流東」,為北部橫貫公路進出的門戶,從大溪出發,北橫公路緩緩爬升,經過頭寮、慈湖之後,穿越溪州山脈的百吉隧道之後,進入山區。 約行駛14公里,抵達三民村。兩條公路在三民交會,一條為台七線(北橫公路),一條為台七乙,分別聯絡大溪和三峽,下午從角板山結束行程,走台七乙線經三峽到板橋三角埔頂山看芒海

20171230_104554012----1.JPG

三民蝙蝠洞位於復興鄉三民村東側的溪谷間。岩洞約長八十公尺、寬五十公尺、高三十公尺,形勢天成,粗礦原始,為罕見的天然洞穴,於民國20年才被發現,當時洞穴中有許多蝙蝠棲息其中,故名蝙蝠洞。蝙蝠洞口呈半圓形,洞內則為半月形,地面由內向外頃斜,頗似歌劇台,洞內寬敞,可容納千餘人,可於此烤肉、戲水。

20171230_105901012----1.JPG

旅遊書上這麼寫著,照片中有巨岩峭壁,遊客須攀爬木梯才能爬上蝙蝠洞,今天終於揭開神秘面紗,其實沒有那麼難走,很輕鬆就來到這一處幽然僻靜沒有蝙蝠的蝙蝠洞

20171230_115517012----1.JPG

基國派老教堂以石塊堆砌而成,教堂佇立於台地草坪之上,背景是蒼鬱的山巒,整修後的「基國派老教堂」,原本斑駁的黑石牆,經洗刷後,變為明朗潔淨說是老教堂應該是會斑駁不堪,但是看起來應該是有經過整修吧!原本以為「基國派老教堂」的「基國派」是指基督教的某個派別,其實「基國派」是當地的部落地名, 泰雅族語原為「克亞國派」或「克那榖排」,後來演變稱為「基國派」,帶著一點宗教意含的譯名。

20171230_115430012----1.JPG

基督教是當地泰雅族人的主要信仰。「基國派老教堂」最初建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由孫雅各牧師、陳忠輝牧師、 美國青年軍等籌措經費,黃榮泉牧師設計,當時動員了全村居民一起同心協力從蝙蝠洞附近搬運石塊, 以一塊塊石頭堆砌起這座教堂。教堂在遼闊的台地上,顯得小巧玲瓏而精緻,入口採方、圓交疊的形式, 象徵著「通往天堂之鑰」,而立面的弧形曲線則象徵「雲端」,教堂典雅而古樸優美,因而被文建會評選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

20171230_113522012----1.JPG

來到三民,繼續往復興的方向,過東安橋,左側有一條往蝙蝠洞的公路(桃114鄉道),桃114鄉道長三公里

20171230_113531012----1.JPG

蝙蝠洞位於終點3公里處,而基國派老教堂約位於2.7公里左右的左岔路下方不遠處

20171230_102122012----1.JPG

先將車放在蝙蝠洞停車場,用竹搭的蝙蝠洞牌樓 

20171230_102143012----1.JPG

20171230_102212012----1.JPG

蝙蝠洞已開闢了新的步道,從停車場進去,大約十分鐘路程而已

20171230_102641012----1.JPG

入口不遠處有洗手間

20171230_103106012----1.JPG

穿過牌樓,先是一小段水泥路,接著便是新建的步道了。步道寬達三公尺,鋪上石磚,寬闊好走。

20171230_103253012----1.JPG

緩緩上坡,約七、八分鐘,來到一處涼亭及觀景台。

20171230_103349012----1.JPG

觀景台右邊直走是觀音洞步道

20171230_103522012----1.JPG

登上觀景台往下看,右邊是觀音洞步道,左邊是蝙蝠洞步道

20171230_103536012----1.JPG

20171230_103621012----1.JPG

20171230_103643012----1.JPG

20171230_103957012----1.JPG

涼亭旁另有一小徑可通往下方溪谷的蝙蝠洞。

20171230_104024012----1.JPG

20171230_104055012----1.JPG

20171230_104142012----1.JPG

20171230_104241012----1.JPG

往下走,來到一座小橋,橋下有溪潭。

20171230_104328012----1.JPG

我在橋上拍攝溪景。

20171230_104543012----1.JPG

過了橋,沿著溪岸的步道再往前走,繼續深入,約一分鐘,繞過一塊巨岩之後,蝙蝠洞就突然出現於眼前。

20171230_104548012----1.JPG

更往裡面走去,蝙蝠洞的風景更漂亮。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蝙蝠洞果真是個巨大的岩洞,令人大開眼界。蝙蝠洞洞口呈半圓形,洞口的上方岩壁則有泉水灑落,宛如水濂洞。

20171230_104643012----1.JPG

早期的三民蝙蝠洞人跡罕至,主因是進出困難,遊客必須從基國派地區沿水流東野溪溯溪而上,大約涉水約五百公尺才能抵達;新建的人行步道於去年底(93.12.31)剛完工啟用,現在若由基國派地區步行進入,開車加上步行大約三十分鐘即可抵達蝙蝠洞,比過去以走路方式必須花兩個小時才能抵達,足足節省達一個半小時,而蝙蝠洞的重新開放啟用後,對帶動三民村與復興鄉,甚至桃園縣的觀光產業也有莫大助益。

 

20171230_111624012----1.JPG

洞外不遠處即是小溪,溪上游的崖壁有一座小瀑布。蝙蝠洞隱於山谷溪畔的崖壁上,林蔭茂密,周圍怪石嶙峋,除了有巍峨壯觀的天然石洞外,右側還有一處清澈的水潭,潺潺流水源自秋山清泉岩觀音洞,在此形成一窪清潭與一彎清溪蜿蜒谷中,豐水季期間,因水流量大,野溪流經斷崖時,自五十公尺高的斷崖流瀉而下,猶如瀑布一般,狀麗撼人,乾涸時期,娟秀的水簾,緩緩而流,也非常美麗。

20171230_105224012----1.JPG

瀑布與蝙蝠洞相互輝映。昔日洞內的蝙蝠蹤跡已杳,如今獨留下洞口一泓潭水,仍然依偎在此幽境中,迎接每一位消暑遊憩,尋幽攬勝的探訪者。

20171230_105229012----1.JPG

蝙蝠洞的外觀像是蚌殼張開45度角的大蛤蜊,洞內則呈半月形

20171230_105242012----1.JPG

洞內又有小坡, 爬上小坡

20171230_105303012----1.JPG

小坡之上有一平台,面積相當寬敞。

20171230_105655012----1.JPG

好多人都會爬上這大石平台來個各種姿勢拍照

20171230_105843012----1.JPG

蝙蝠洞內上方的平台,看起來不太像是天然形成的,究竟是史前人類留下的遺跡,還是幾十年前的泰雅族人來此搬運石材時在洞內敲鑿取石而形成的?無法得知。

20171230_110441012----1.JPG

這氣勢懾人的巨洞留給旅人不少想像的空間

20171230_110531012----1.JPG

洞內陰暗,而洞外明朗,自洞內向下俯瞰, 洞外的瀑布流水、山谷崖壁、山林草木形成一幅景色

20171230_110731012----1.JPG

蝙蝠洞於七十多年前就被人發現,遊客及獵者紛至沓來,蝙蝠早已無影無蹤。

20171230_110736012----1.JPG

蝙蝠洞外的溪岸腹地並不大, 又潮溼,並不適合遊客戲水,而蝙蝠洞的本身卻有可觀之處

20171230_111045012----1.JPG

我在台灣還不曾見過這麼巨大的蝙蝠洞,史前人類往往選擇天然洞穴而居,以避風雨,這個蝙蝠洞的洞前有溪流,洞內又有高起而寬敞的平台,不失為蝙蝠理想的安居之處。

20171230_111639012----1.JPG

正值秋楓時節,滿地岩石上覆滿楓葉

20171230_111846012----1.JPG

隨興撿拾二片楓葉,滿足一下今年的楓葉情

20171230_112022012----1.JPG

雖然這不能跟武陵、福壽山的楓葉相比,【2016年福壽山賞楓-我又來了】【2016年武陵露營只為賞楓】,但也算是跟秋楓近距離接觸

20171230_112125012----1.JPG

20171230_112204012----1.JPG

20171230_113313012----1.JPG

回到停車場再用走的到基國派老教堂

20171230_113607012----1.JPG

一路有芒草相伴

20171230_113618012----1.JPG

20171230_120747(0)012----1.JPG

20171230_114052012----1.JPG

不到300公尺來到叉路,右轉叉路到老教堂

20171230_114218012----1.JPG

其實這路邊也可以停車,但是路窄迴車不易,還是建議停在蝙蝠洞停車場

20171230_114457012----1.JPG

正值聖誕節,一片濃厚聖誕氣氛

20171230_114601012----1.JPG

一棵高大火紅的聖誕樹

20171230_114823012----1.JPG

走過一、二十公尺的斜坡道,佈置成聖誕幸福花廊

20171230_114842012----1.JPG

20171230_114847012----1.JPG

遠望基國派老教堂。因為基國派部落就位在大漢溪上游,所以部落居民除了傳統農作之外,也有發展小型捕撈漁業 。

20171230_115312012----1.JPG

「基國派老教堂」興建於1963年,當地原住民因為交通不便,建材取得不易,故在附近找大石頭興建教堂,長久以來乃是當地泰雅族的信仰中心。後來因不敷使用,於是教會另覓地點,於更上方處, 興建了一棟新的教堂新教堂完工後,舊教堂便漸漸荒廢了,教堂經過重修,於民國931225日耶誕節時落成開幕。

20171230_115529012----1.JPG

在產權移轉後傳出將拆除的消息,經族人及桃園縣文化局與新地主溝通,教堂原貌終得保存下來,在文建會的主導下,用單純的環境空間基調來呈現古建築的美感,並與當地泰雅族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內部改設成泰雅文化的傳習中心。

20171230_115414012----1.JPG

當初教堂以「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設計教堂的入口,並且到北投一帶聘請打石師傅來建造,入口的斜頂以及十字架,特別以細工做出曲弧,使教堂的造型在古樸厚實之外,增加了細膩優美的線條,也因此獲選為文建會「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於2004年公告指定為歷史古蹟。

20171230_115536012----1.JPG

這座有著歐洲鄉村風味的老教堂,全部用石頭打造,是在部落信徒的信仰力量之下,由家戶分工從溪中挑石頭合力建造的教堂。這座石造的天堂之鑰,伴隨讀法阿族人一起喜怒哀樂的老教堂,至今依然挺立,。

20171230_115220012----1.JPG

教堂牆面的每一塊石頭都有不同的鑿痕和質感,天然的石材加上手工的雕琢,每一處細節,都賦予這座教堂豐富的表現層次。

20171230_115749012----1.JPG

20171230_120038012----1.JPG

20171230_120443012----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茵茵weity 的頭像
    茵茵weity

    茵茵weity的部落格

    茵茵we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