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孝高架橋夾縫中佇立著台北府城北門【台北府城(四)北門】,終於在今年春節改新風貌,連通北市忠孝西路與新北市三重的忠孝橋引道長約700公尺於2016年2月正式拆除,北門為臺北府城的正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為清代城門建築,其坐落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是臺灣新式城門的代表作。
從北門捷運站2號出口,往後走即可看見像脫韁般似的北門挺立著
39年來的辛苦,忠孝橋引橋終於落幕卸下大任
台北府城共有北東西南以及小南門五座城門,北門雖然面向北方,卻由於整座台北城的軸心向東北轉移,因此相對位置則是位於北側偏西處,由於當時清國的首都北京的關係,取其「承接皇恩」之意,稱為「承恩門」。
北面圓拱門洞外壁上方的城額以石雕成,邊框雕蓮花卷草及花瓶,可能有安平祥和的象徵。門額題「承恩門」三字,落款為「光緒八年」,為西元一八八二年,是由於當時先築城門,再依次建築城牆的關連。 另一側為「良月吉日建」。
2016年春節拆除北門忠孝橋引道,並將連接忠孝西路與中華路一帶,改造成北門廣場。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火速拆除忠孝西路公車道,隨之而來的「西區門戶計劃」也將啟動,將重現台北市重要的歷史古蹟北門
北門一帶將改為廣場,並將原本被視為「巨大分隔島」的北門古蹟佇列中央,忠孝西路則改到北門前方,但仍維持雙向車道,鍾慧諭解釋,隨著拆除公車道、忠孝橋引道,接著將重整公車路線,西區共有六條鐵路,包含高鐵、台鐵及捷運,公車仍會朝向與公車棋盤式的形態發展。
城樓前方只保留一圓二方的窗洞,供防禦及監視的用處,並非傳統樓閣式城門的開放空間
內部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呈現回字形設計來保護中央的活動空間
城門的臺座採用於大直地區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並且使用交錯堆砌的建築手法。城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在結構設計上是非常穩固的建築。
屋架是傳統式木構架,屋頂是歇山單簷,重脊保留著流暢地曲線,燕尾由兩旁起翹。
承恩門由城內可通往洋商聚集的大稻埕與大龍峒,為清廷官吏進出台北城必經門戶,門外設有接官亭,清朝大官便由此門接迎。當時城內通往北門之街道,稱作北門街,是現今的博愛路。
城門中央開圓拱形內洞,外拱比內拱小,兩拱中間門洞呈矩形,供城門啟閉。
門板由厚木做成,外覆鉚釘鐵皮保護,以防止火攻
由於台北府城建設於現代火器興起的時期,於是為了防禦火器的攻擊,台北城除小南門外的四個城門皆採封閉式碉堡式的構造,將城樓完全用紅磚牆圍起,使之與城樓的基座合為一體
北門建於清朝時期,一旁也有具歷史意義的台北郵局
台北北門與台北郵局互相對看~~~~~~~~~~~~~~~~~~~~~~~~~~~~~~~~~~~~~~~~~~~~~~~~~~~~~~~~~~~~~~~~
連接相關文章【台北府城探索(一)東門與中正紀念堂】
(未設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