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為承恩門,是謂臺北府城的正門、北大門。城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落成於1884,為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的城門,原有甕城今已不存;現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臺北城是指臺灣清朝統治期間,於臺北大稻埕艋舺兩地之間所構築,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城廓。因為是臺北府所在,所以又稱為台北府城。


 

台北城原有五個城門:北門﹝承恩門﹞、東門﹝照正門或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各城門都有它們的特色喔!就讓我們一一來認識它們吧! 

首先搭捷運到台大醫院站下車,走到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首見【東門】,然後逛逛中正紀念堂後往愛國西路台北教育大學前的【南門】,再沿著【小南門】到中華路西門站出口三及出口四之間的【西門紀念碑】,最後中華路走到底的【北門承恩門】,完成台北府城探索之旅~~

 

 



 

北門位於忠孝大橋下方,與其他三座城門(1905拆除的西門1966改建前的東門南門)一樣,都是屬於封閉的碉堡式城門,與小南門不同。

 

 

北門名承恩門,城郭額銘「巖疆鎖鑰」四字。位置在今天於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延平北路及中華路交叉口,曾是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一帶的主要交通孔道。

 

 

城門台座的石材採用的是大直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經交錯堆砌而成。城樓外壁則以紅砌成,將城樓內部空間完全包圍,並且和屋頂、台座連為一體,以加強結構;北面外壁接近圓拱門洞上方處有橫額,中間題有「承恩門」三字,加上落款「光緒壬午年」與「良月吉日建」。

 

 

 

 

屋頂為中國南方傳統建築常見的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有對外監視作用的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這兩個特徵都與東門類似。

 

 

城樓內部空間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中央的活動空間。

 

 

 

門洞部分由數十根的石條排列成半圓拱形,再由弧形石條框住北門的門扇,由光緒年間保存至今依然完好如初,這對門扇高大且厚重,一般人無法推得動~~~

 

同時為了防止敵人火攻,所以在木製的門扇外面貼了一片片鐵皮,用卯釘加以固定,猶如將軍的甲冑一樣,顯的莊嚴威風。

 

 

門扇還遺留許多當時戰爭留下的彈孔

 

 


在北門城外,原來有一道方形外廓,俗稱「甕門」,做為北門的屏障,甕門上嵌有石額題字「嚴疆鎖鑰」,日本人佔據台灣後,把甕城拆除,將甕城上的石額「巖疆鎖鑰」,搬進台灣總督府官邸的庭園中,當成一座八角涼亭的基礎石。

 

 

台北市的古城牆遺跡牆體建於清代末期,由三十餘萬塊石材構築而成,但於日據初期即被拆除,僅留下五座城門,其中西門稍後亦遭拆除;剩下四座城門除北門外,其餘三座城門也於國民政府遷台後改建,與原貌已完全不符。

 

 


 

拆除後的城牆石20041127日舉辦「傳說中的城牆石」活動,由採石人以清代裝扮,從城牆石材產地內湖,將石塊搬運上船,沿基隆河、淡水河運上岸再扛到北門,重現當年城牆建造過程。這些城牆石材被採石人一路扛到基隆河邊運上舢舨,沿基隆河、淡水河運往大稻埕碼頭,再運到北門城樓,身著清代知府裝扮的「台北知府大人」還帶領大家一同進行這項活動。





北門旁,忠孝大橋另ㄧ側有棟廢棄古建築立於台北街頭

 

 




 

 

連結相關文章

台北府城探索(一)東門與中正紀念堂

台北府城(二)南門及小南門

台北府城(三)西門及紅樓

台北府城(四)北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茵茵we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