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大崗山風景區跨越了岡山區、燕巢區、阿蓮區及田寮區等4個區,由於地質上有特殊的斷層構造因此形成了很多石灰岩地質谷溝,因而造成了很多迷人的自然景觀,大崗山由遠方望去如覆盆隆起於平原之上,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寺廟林立,有佛教聖山美名,除了靈山、美景、夕剎之外,它還有奇岩怪石及神秘莫測的天然岩。
大崗山風景區又分為前山、後山,前山是佛門勝地,人煙不絕,後山以珍稀的鐘乳石、珊瑚礁岩地質為人稱奇。風景區園區面積廣大,大致區分為如意公園、宗教區及自然生態區,尤以歷史超過200年的超峰寺最著名。
大崗山風景區,位於高雄縣阿蓮鄉復安,南北長4公里,寬約2公里,最高海拔約300多公尺,地質為珊瑚礁石灰岩。山區古剎林立、巖洞密佈,有著名的「大崗山八景」。菩提大道、千級石階、觀禮平台、十方涼亭、雙榕護寺、旭日雲海、龍巖奇穴、鐘乳母石,時間有限無法一一走過~~~~
遊覽車停在超峰寺入口
往超峰寺方向走
超峰寺興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至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列為二級古蹟,是阿蓮區最早期的佛教發源地,裡面供俸觀世音菩薩
超峰寺寺門正上方的這塊匾額,黑底、金框,看起來氣勢非凡,比較不同的是整棟建是以石材、水泥及磁磚為主,和我們記憶中古老寺廟的木頭、大量雕刻有些許落差,應該是歷時久遠,陸續經過擴建與修整而成。
來到超峰寺不僅可以參拜、祈福,還可以享受這裡獨有的靜謐與開闊
因為超峰寺就位於大岡山山頂,所以從超峰寺前的空地望出去,山底下的景色盡收眼底,也因為這樣的優美環境,來到這兒多停留一會兒,坐在這裡看看風景、沉澱心靈。
觀禮平台:蓮峰寺旁突出平台,可俯視整個山下,當年蔣公曾親臨此台觀禮,視察山下營區演習情況。
大崗山一直有著「台灣佛山」之稱,整個大崗山的寺廟約有十幾座,清朝乾隆三十八年,台灣知府蔣允焄自浙江省普陀山請來觀世音菩薩供奉於超峰寺內,香火鼎盛,二次大戰期間,日軍以大崗山為軍事要塞為由,迫使山上寺廟搬遷,於民國三十年補助少許的金錢讓各寺廟遷移,當時義敏和尚率領舊超峰寺、龍湖庵、蓮峰寺等佛寺僧尼到大崗山麓的崗山村合建新超峰寺,而原本供奉在舊超峰寺的觀音菩薩,也隨著義敏和尚下山建寺而供奉在新超峰寺。
新超峰寺腹地約有二甲,台灣光復後,政府准許僧尼各自回大崗山重建原寺,於是有關人士分割寺產,那尊古老的觀世音菩薩神像也是以擲杯方式來決定,最後菩薩決定鎮殿於新超峰寺,
從此新舊兩寺分開登記,才有今日位於大崗山上的超峰寺以及山下的新超峰寺之分。
目前新超峰寺是由能學法師住持,廟宇仿古而建,寬敞的大雄寶殿寬十丈;深八丈,能夠容納千人禮佛,精細的手刻圖繪也是藝術之創作,而那尊二百多年的觀世音菩薩坐鎮其中,讓人感到莊嚴與肅穆,非常值得一窺。
由超峰寺登山步道穿過此岩洞
途中有一間喫茶小站,喝茶看景皆宜
位於大崗山風景區之前的大崗山生態園區占地八十公頃,原是礦區,後來採礦工業停擺,荒廢十多年。規劃進行河川排水整治工程,並且進行生態復育,現今已成規模的生態園區。
造林綠化,並利用區內咾咕石自然資源,打造成景致幽美的生態園區
園區內有水土保持教室、二十餘條步道、低海拔樹種、生態池、涼亭、休憩台、觀景台…呈現高雄西部平原的豐富生態資源。
步入其中,沿途可見豐富的自然生態
如詩如畫般的景致,充滿著宜人的舒暢感
步行觀賞這自然造景,令人覺得心情是格外輕鬆與自在
廢棄礦區,記錄了大崗山礦區的歷史
樹木蔚然成林,幽靜又不失驚喜
每年二月花季時,園區內香港櫻花(羊蹄甲)、黃金風鈴(阿勃勒)等爭相綻放,色彩繽紛、充滿熱鬧活力的自然之美。
有好幾座涼亭,可鳥瞰山下,景觀超級棒
生態園區內步道維護甚佳,整理很乾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往左邊叉路小徑上大岡山三角點
高雄縣十大名山大崗山木牌
大崗山標高312公尺
台灣省政府圖根補點與保安林界水泥樁,小百岳序號074號,為高雄十大名山之一)三角點基石,從登山口到圖根補點這裡約一分鐘,好輕鬆就入袋的小百岳
龍巖奇穴:超峰寺北方約800公尺,天然自成小山谷,內有各類奇花異草及古樹盆景。
古榕盤根錯節,不可思議的生命力
附近有小吃攤位
蘋果吃完,繼續往天靈洞
天靈洞內構造如葫蘆形而前後相通,葫與虎同音,有「入虎口,出虎喉」,表示生生不息之意,初入洞內,漆黑一片,要小心低頭入內,避免頭撞岩壁
天靈洞是一處由海底冒出的天然石灰岩地形,裡面供奉著濟公禪師
岩洞後方出口有一座涼亭在此可以欣賞腳底的大崗山平原景觀
天靈洞原名為顏總洞,相傳清朝時岡山營有一個顏姓總兵,為逃避追兵而躲藏此洞內避難,等到追兵退去,再下山逃生。村民則以顏總洞名之。
天靈洞位於全山最高處,由石灰岩自然形成葫蘆型,臥在山頭上,裡面祭祀福德正神、關聖帝君、濟公等,民國七十六年,台北松山靈天宮奉旨選此為開基地,將它改名為天靈洞。
華山聖堂座落於高雄縣阿蓮鄉大崗山山腰,是一貫道與毅組的支脈道場,主祀彌勒祖師,附祀觀世音菩薩,地處大崗山半山腰。
華山聖堂初建於民國57年間,據說林前人當初到大崗山超峰寺靜修,每天有很多人到寺裡來探望他,當時一貫道是不被政府所認同的「邪門」宗教,所以就要求林前人離開寺裡。
有一位道親捐獻此地給林前人居住,他因此在現址搭一間草寮住了下來,當時此處尚是一片荒地,到處佈滿樹林和堅硬的咕咾石,林前人憑其堅毅的精神,領導諸位道親親手持鐵鎚,就這樣開起山來。
當初並沒有現在的柏油路,所有的建材均由一條羊腸小徑,道親們從山下排到山上,以接力傳遞的方式,把一塊塊的磚頭、一片片瓦片、一包包水泥、一條條鋼筋給搬到山上來的。
道親們利用休閒假日,不分男女老幼,義務來此幫忙,大家出錢出力、分工合作和努力刻苦經營下來,才有今天華山聖堂如此完善完整的規模,到了70年代原本默默無聞、鮮為人知的華山聖堂,一躍為名剎而遠近聞名,國外道親回國皆指名要到華山聖堂,華山聖堂儼然已成為一貫道在台灣的重要道場。
古榕盤根錯節
頹廢的古厝
後方為十八羅漢洞
進入十八羅漢洞,當然是看不到十八羅漢,只看到珊瑚礁石
十方涼亭:
十方涼亭有兩座,一座在龍湖庵後方,一在後山近山頂處。
龍湖庵後方巖石上的涼亭,居高臨下,形如蓮花座落於半山腰間,因此又名為蓮花亭。
教授在涼亭上了一門關於歐洲的故事,巴比倫蠟燭的故事
前方的是華藏寶塔
菩提大道
牌樓入口處至龍湖庵的登山步道,兩旁種有近百棵菩提樹,綠蔭遮蔽成了天然隧道,漫步此道暑氣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