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悠遊古運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古色古香的蘇州真的很美!古運河其實就是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明天要去的烏鎮就是在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
連接相關文章【〈一〉憶江南---今生的糾纏】【〈二〉上海田子坊】【〈三〉上海城隍廟】【〈四〉上海新天地石庫門】【〈五〉上海外灘東方明珠塔】【〈六〉無錫三國城】【〈七〉蘇州園林獅子林】【〈八〉古運河及蘇州評彈】【〈九〉無錫蠡湖】【〈十〉杭州西湖】【(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十二)烏鎮民宿】【(十三)烏鎮水鄉】【(十四)烏鎮街道】【〈十五〉江南購物站】【〈十六〉江南名菜】【〈十七〉無錫三國城馬術秀】【〈十八〉杭州西湖之夜秀】【〈十九〉上海時空之旅秀】
京杭運河在春秋時期開始闢建,到隋朝統一中國,接續開鑿通濟渠、永濟渠和江南運河,動用千萬民工施工長達30年,當時的大運河全長已有2500公里 。到了元朝,針對隋朝開闢成形的大運河進行改造,至此大運河終告完成。
大運河將北京與杭州連成一氣,南方的糧食、絲綢和物資,經由大運河航運系統運送到北方,在當時堪稱是重要的經濟命脈。
另外還有從鎮江到杭州的江南運河,又稱江南河或官塘河,為京杭運河在長江以南的一段,全長400餘公里,主要將長江和錢塘江聯結在一起。運河所經都是江南富庶之地。江南運河北起鎮江,經常州,無錫,蘇州,嘉興,直到杭州。
從渡船口搭上小船,開始在悠悠水面上欣賞如詩如畫的江南水岸風光運河兩岸美景如織,楊柳垂掛,真是一幅小橋流水寫照很美吧!
好像置身古代或是看乾隆下江南的名劇畫面
運河兩岸都有店家做生意很熱鬧,店門口幾乎都掛著大紅燈籠
蘇州是一幅小橋、流水、人家最佳寫照。
兩岸樓閣建築很古典很有中國風味
在運河旁的住家依然可見到萬國旗的景象,有點煞風景。
蘇州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家家戶戶前街後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
來到蘇州不免讓人想起蘇州才子唐伯虎,風流才子唐寅自明代至今一直是被文人墨客,說書藝人戲說演繹的對象,到了近代,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一次次被搬上銀幕,然而歷史上,這位才華橫溢的唐解元並非風流不羈,也未點過秋香。他的確性格放浪,年輕時縱酒成性,成年后“佯狂使酒”,到了晚年又借酒澆愁。唐寅一生潦倒,始終與“酒”相伴,且行且飲,可謂“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
在他科舉已經全然無望,唐寅不得不回歸故里,開始以賣文賣畫為生。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建座桃花塢,自稱桃花塢主,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便是此時所作,詩中雲“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字裡行間透漏出一份安逸泰然的生活態度,他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
晚年唐寅生計日益艱難,不得不靠賣書賣畫來維持最低限度的衣食之需。但由於天災人禍,民不聊生,他那賴以足歲的“筆硯生涯”幾乎難以為繼,常常陷入斷炊絕糧、“三日無煙”的窘境。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十二月初二 ,唐寅走完了他54年的淒苦人生,他幾起幾落的人生道路戛然而止,最後還念叨“年老年少都不管,且將詩酒醉花前”。
據考証,秋香生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她雖與唐寅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比唐寅足足大20歲。唐寅16歲出道時,很難與已是徐娘半老的秋香產生感情。唐伯虎點秋香只不過是後人把一些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附會到他們身上罷了。唐寅真實的詩畫人生跌宕起伏,少許風流得意,多些寂寞哀愁,恰如一幅“酒”與“色”澆注的水墨丹青,讓後人回味良久。
有不少詩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河的對岸有告示牌,禁止釣魚,他們卻是大大方方在此吊起魚來了,顯然告示牌起不了作用。
船走到水關橋處便要迴轉,這裡就是有名的盤門三景之ㄧ。
盤門和吳門橋,瑞光塔並稱為“盤門三景”
盤門是蘇州古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陸城門,它由兩道水關、三道陸門和甕城相互組合而成。
輕舟駛出水城,迎面便是古老的水關橋,從水關橋洞中穿出,便進入了寬闊的大運河。
回到碼頭上岸就是七里山塘
七里山塘又名七狸山塘,正式名稱為山塘街,是江蘇蘇州一條有將近1200年歷史的步行街,根據民間傳說,明朝劉伯溫為破風水,沿山塘安放七隻石狸。一些作者甚至認為「七里山塘」乃「七狸山塘」所訛,不過這種說法並無史書根據。
遊完古運河上岸即到七里山塘欣賞蘇州評彈,砌一杯茗茶,嚐一點蘇式美點,聽一聽小曲,享盡人間悠閒。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它產生並流行于蘇州及江、浙、滬一帶,用蘇州方言演唱。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最著名的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後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餘年至今不衰。
坐在這裡ㄧ面品茗,一面聽曲,窗外還可以欣賞古運河風光,一種淡淡愜意氛圍醞釀起,真的感覺來到了水鄉江南!茗茶的聽眾依據歌本付費點唱,一曲30~80人民幣不等,聽不懂蘇州話無妨,因為有字幕可以對照,此次旅遊行程 蘇州評彈(三曲)加上古運河船費,共付費人民幣150元。
蘇州評彈歷史悠久,其唱腔為【吳儂軟語】,如細細溪流,又似絲綢般那樣柔軟又富有彈性,悅耳動聽,令人心曠神怡,被譽為中國曲壇的一顆江南明珠。評彈唱腔講究的是韻味,即使聽不懂吳方言的欣賞者也往往被其優美的聲腔,為之動情,陶醉。
不管怎樣來到蘇州就一定要來聽聽蘇州評彈的啦!有人說聽了會睡著,也有人說沒看字幕真的是鴨子聽雷,但一些年長的長輩倒是很喜歡咧!
蘇州評彈有說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個檔。演員均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小三弦和琵琶。今天演出有三首,第一首帶來【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聽不懂沒關係,閉著眼享受那份唱腔藝術也是不錯,附上杜十娘的故事,只有ㄧ句話可以形容【真心換絕情】,再多的錢財也換不得一片真心~~~~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我國著名的話本故事。故事書寫杜十娘一片真心,卻因遇上薄倖情郎,一代名妓香消玉殞、徒留世人嘆息的愛情憾恨。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明朝小說家馮夢龍的短篇擬話本小說,收錄在小說集《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講述了京城名妓杜十娘與捐粟入監的太學生李甲兩相傾心共謀百年之好,在與鴇母周旋一番後跳出火坑,隨李甲歸鄉,而李甲卻於途中以千金之資將十娘轉賣於新安鹽商之子孫富,最終杜十娘怒沉百寶,痛斥李甲,投河自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