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楓橋鎮,坐東朝西的地理位置面對古運河,整體建築為江南園林風格。始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傳說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寒山寺」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其間曾多次燬於戰火,明清時期幾經興廢,現存寺宇多為清光緒、宣統年間所重建,歷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連接相關文章【〈一〉憶江南---今生的糾纏〈二〉上海田子坊〈三〉上海城隍廟〈四〉上海新天地石庫門〈五〉上海外灘東方明珠塔〈六〉無錫三國城〈七〉蘇州園林獅子林〈八〉古運河及蘇州評彈〈九〉無錫蠡湖〈十〉杭州西湖(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十二)烏鎮民宿(十三)烏鎮水鄉(十四)烏鎮街道〈十五〉江南購物站〈十六〉江南名菜〈十七〉無錫三國城馬術秀〈十八〉杭州西湖之夜秀〈十九〉上海時空之旅秀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唐朝詩人「張繼」當年搭船途經此處,滿懷旅愁,觸景生情寫了下《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從此,詩韻鐘聲千載流傳,讓蘇州「寒山古剎」名揚中外,寒山寺和蘇州園林一樣,都是姑蘇古城的象徵,蘇州人的驕傲。「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所指並非江邊的楓樹,而是「江村橋」及「楓橋」二座橋,這句詩的正確意思是:江村橋及楓橋間的點點漁火。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把楓橋與寒山寺的優美意境融為一體成了千古絕唱,寒山寺也因而名揚天下。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楓橋古鎮沿河灣形成兩條市街,楓橋大街和寒山寺弄,隨河成市,因水成街,依寺成鎮,具有獨特的水鄉風韻。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這是出口大門,必須從右側寒山寺售票處進入。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台灣寺廟幾乎不用購票即可自由進入拜拜,而大陸很多寺廟為了擔心遊客肆意破壞,所以很多有名寺廟幾乎要購票進入。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寒山寺每年都有超過百萬的遊客到此參觀,絕大多數都是為尋「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而來,但近年新建的五級四面樓閣式仿唐佛塔「普明寶塔」,雖已成為楓橋景區的標誌性建築,但卻讓寒山寺缺少了一份古味!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現存主要建築跡有大雄寶殿、藏經樓、楓江樓、羅漢堂、鐘樓、碑廊、寒山、拾得塑像、碑廊、楓江樓普明寶塔等。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碑刻素來聞名,走進售票口,為一幽靜的小院,右邊牆上集中陳列著各種碑刻,以《楓橋夜泊》詩碑最著名。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照壁牆像一道屏障聳立山門前,朝西臨河而立,黃牆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鐵劃銀鈎,筆力雄峻。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歷史上曾迭遭火災,屢經興廢。破壞最嚴重的是清末庚申年(1860年),清軍與太平軍交戰,竟縱大火,致使層樓傑閣,蕩為煙埃。清光緒22年陳夔龍拓門構堂,並建鐘樓,鑄鐘懸其上,以存古蹟。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多數遊客喜歡在此壁牆與這幅楓橋夜泊拍照留念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藏經樓,面闊三間,寬9.8米 ,進深9.2米 ,上下兩層,底層兩廂前伸,上層檐下高懸「藏經樓」匾額,樓內收藏有各種經書;底層懸掛「寒拾殿」匾額,係趙樸初所書。藏經樓的屋脊上雕飾著西遊記人物故事,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而歸的形象,主題與藏經樓的含義十分貼切。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在藏經樓南側,有一座六角形重簷亭閣,這就是以“夜半鐘聲”名聞退還的鐘樓。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除夕的鐘聲共計108響,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鐘108下,表示一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遊人雲集寒山寺,聆聽鐘樓中發出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鍾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遊覽寒山寺,人們都很關心張繼詩中提到的那只聲音宏亮的大鐘。這鐘不是用來敲鐘用的喔!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遊客若付人民幣五元,即可在此鐘樓敲鐘三下。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可惜唐代古鐘早已失傳,明代嘉靖年間,重鑄一口巨鐘,並建造鐘樓,懸掛其間。俗傳此鐘敲起來聲音宏亮,可達數里之外。這只明代巨鐘在明末時流入日本。現今寒山寺裡的古鐘已非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鐘了。如今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巡撫陳葵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兩噸。這口鐘只能敲三下,代表「福、祿、壽」;如果你想多敲幾下,對不起,當你敲第四下就是「四大皆空」,「福、祿、壽」都會消失不見,後面再敲多少下都沒有意義了。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大雄寶殿」是寒山寺正殿,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著 趙樸初 居士撰書的楹聯:“千餘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寺廟前院,露台中央設有爐台寶鼎,終日香煙繚繞,使寺院平添寧靜安謐的氣氛。兩側配殿對峙,莊嚴肅穆。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寺院內到處繫著許多紅絲帶,這是日本人在此發揚的光彩,日本人每逢舊曆新年跋山涉水到此聆聽祈福鐘聲,都會為親友繫上深深的祝福。廣場前的蠟燭也不曾停止燃燒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地陪很詳盡的解說寒山拾得的故事,寒山、拾得塑像在大殿右面偏殿內。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相傳寒山、拾得為唐代異僧,拾得原是個孤兒,由天台山國清寺名僧豐干收養為僧,故名拾得。寒山、拾得塑像在大殿右面偏殿內。相傳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後來又被皇帝敕封為和合二仙,人們感念兩人的深厚情誼,經常把和合二仙的形象放在吉慶場合,象徵情意綿長與和諧美滿。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執一荷枝,拾得捧一淨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樂狀,顯得喜慶活潑。寒山與拾得皆喜吟詩唱偈,寒山有《寒山子詩集》存世,詩風樸素自然。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圖中寒山右手指地,談笑風生;拾得袒胸露腹,歡愉靜聽。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西元627648年),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長大以後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於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裡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麼辦呢?經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於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並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他懂得“朋友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也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裡盛開著一片紅艷艷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採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豔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裡高興極了,手捧竹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傳說聽聽就算了,關於寒山拾得還有許多版本是真是假不得考據。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中國民俗,常取諧音雙關,表達寓意,一手持荷,荷與合同音,為和諧之意,一手捧盒,與合同音,取好合之意,民間流傳的「和合二仙」圖或塑像,兩個肥胖的小男孩,一持荷花,一捧圓盒,笑嘻嘻的十分可愛,而「荷」諧音是「和」﹔「盒」的諧音是「合」,因而「和合」被理解為「和諧好合,全家和好」的意思。更有新婚夫婦在婚禮現場懸掛「和合二仙」的畫像,或在新房內擺放「和合二仙」的泥塑像,寓意是和()諧皆老,百年好合(),以圖吉利。經過長期的流傳及演變,已成為現今象徵男女相親相愛的神仙。江南許多地方春節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容都是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相互笑容可掬,一副逗人喜愛的模樣,也稱“和合二仙”。據說也源於這個美好的傳說。在寒拾殿前掛滿了芸芸眾生的心願的紅布條或掛或綁。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普明塔院。位於藏經樓的後面,是近年來新拓建的院落,平面呈「回」字形,院中建築造型古雅,斗拱粗碩,吻獸雄狀,出簷深遠,具有濃郁的唐代建築風格。塔院的中央為普明寶塔,曾毀於元末年間,今日所存為後人於1996年重建,近看有仰之彌高之感。登塔後可飽覽姑蘇美景,是欣賞運河的好所在。遊人來訪寒山寺,除敲鐘、聽鐘之外,登塔遠眺也是一大樂事。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這座仿唐樓閣式寶塔,建築精緻,造型優美。各層腰簷略呈波浪形,使整座寶塔更增添了幾分動感和靈氣。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普明寶塔」高逾42米 ,為一座五級四面樓閣式仿唐佛塔,堪稱是寒山寺與楓橋景區的標誌性建築。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普明寶塔曾毀於元末年間,今日所存為後人於1996年重建,近看有仰之彌高之感,登塔後可飽覽姑蘇美景。遊人來訪寒山寺,除敲鐘、聽鐘之外,登塔遠眺也是一大樂事。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魚龍現世 天下太平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宋代王郇公書張繼詩原刻,早已失傳。明代嘉靖年間,由蘇州著名畫家文徵明重書的一塊,在明末也遭炎毀,碑石破碎,字跡殘缺不全。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現在碑廊裡陳列的張繼詩碑刻為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龍重修寒山寺時,延請著名書法家俞樾補書重刻了這塊《楓橋夜泊》石碑,筆法蒼勁,功力渾厚。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次劫,但事後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跨出解脫門就是出口,如果要進來就要重新買票,走出出口大門準備下ㄧ個景點。

江南水鄉五日(十一)姑蘇城外寒山寺

從外面看出口大門,門口掛著「寒拾遺跡」門匾。

 

江南的旅遊景點: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茵茵weity 的頭像
    茵茵weity

    茵茵weity的部落格

    茵茵we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