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鳳古道,又名「鳴鳳山古道」,位於苗栗獅潭鄉與頭屋鄉交界的鳴鳳山,早期為賽夏族人狩獵的山徑,光緒年間,黃南球率領粵籍族人進入獅潭拓墾,賽夏族人被迫遷徙至偏遠的山區,從此獅潭發展為一個以漢人為主的聚落。
鳴鳳古道位於苗栗縣獅潭鄉,有兩個登山口,一個是位於台三線上的義民廟,這邊馬路寬大,有停車場,另一個是雲洞宮
跟往常一樣,將車子停在獅潭義民廟,鳴鳳古道走過好多次,還算是一條輕鬆路線,這次參加登山會將鳴鳳古道與錫隘古道連走,錫隘古道, 是當年獅潭地區西向越過八角崠山脈往苗栗市區的最重要通道, 後來改闢公路, 這陡峭山徑仍保留著古味,路況之陡,對我來說還真是一條挑戰路線,鳴鳳古道是當年獅潭地區西北向越過八角崠山脈往頭屋的通道,這條山徑的路況倒是比錫隘古道好多了
從義民廟出發,走過台3線一小段左轉進入錫隘古道,經八達嶺古道、南長城古道到鳴鳳山雲洞宮休憩,再從鳴鳳古道返回義民廟,走一趟O形路線
往南一小段台3線
路邊有農民在採收草莓
跟著山友一起走,熱鬧又有伴
左轉苗26-2線
路上有錫隘古道指標
到了錫隘古道登山口
開始走一小段水泥路之後,再來就是連串的挑戰路線
然後路況變陡, 這段路又被稱為「摩天七十二階」
在路旁的岩面上看到「上崎觸鼻孔、下崎觸髻鬃」這塊牌子
髻鬃是早年客家婦女的髮型之一,上坡可以碰到鼻孔、下坡可以碰到頭後的盤髮
八達嶺古道的命名,亦取自於萬里長城的「八達嶺」,如今解說牌上又立一小解說牌,正名為「龍骨古道」,然後接著往又接著南長城古道到雲洞宮
八達嶺古道起伏較大,上上下下兩座小山頭,坡度陡,所以有設繩索輔助。一路走來,爬上爬下,很有爬山的感覺。這條古道本是為軍事目的而開闢的,所以不像一般古道那麼平緩好走。沿途所經過的兩座山崗,一名為「烏龍崠」,是因為早期鳴鳳村民涂運土先生曾在這附近種植烏龍茶,因而得名。另一座山崗名為「坐嬲崠」,「坐嬲」(國語音ㄋ|ㄠˇ;客家話音ㄌ|ㄠˋ)是客家話,指「坐著休息閒談」的意思。
這坡真的有夠陡的,拉著繩索小心翼翼的往上爬
前段較陡峭,二人距離不能太近,否則繩索會互相拉扯,很容易摔出,後段就好多了
到達臨雲台,來個加碼行程,三湖山三角點
三湖山,海拔540公尺,這邊的基石只剩下一小截,所以看不到任何的字
好在山友有製作字卡讓我們拍照
南長城古道又叫做南隘勇古道
到達雲洞宮的鳴鳳古道登山口
鳴鳳古道成為獅潭鄉居民通往頭屋鄉買賣農產品及日用品的道路。現存的鳴鳳古道由獅潭鄉義民廟至頭屋鄉鳴鳳村的「雲洞宮」,全長約三公里。
鳴鳳山昔日為「漢番」接壤之地,漢人進入此區拓墾時,沿山設隘,以防止原住民的反擊,因此在這片山區裡形成多條隘勇路。昔日的古道,已逐漸荒廢,後來在鄉民重新整理及維護下,分別命名為「南隘勇古道」、「八達嶺古道」、「錫隘古道」、「綠色古道」、「延平古道」等,今已成為健行踏青的古道路線。
正式進入雲洞宮的鳴鳳山遊憩區
整個遊憩區在一片林木中,踏著水泥路輕鬆好走
雲洞宮已有百多年的歷史 (1905 年起), 主祀三恩主 (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 與開台聖王 (鄭成功)
雲洞宮前這條鄉道苗22線由獅潭往頭屋方向
這裡的餐館只有一家
在雲洞宮午憩後準備回程
春天櫻花影子還在
再來個加碼行程--前往敲鐘台敲祈福鐘
敲下祈福鐘保佑平安幸福
離開雲洞宮往鳴鳳古道回義民廟
古道沿途指標7-up景點
到達忘憂台,這是鳴鳳古道上的一處小平台
到達裝話亭,這是情人谷旁邊的小涼亭
裝話亭. 我們很認真地討論了一下, 為什麼是叫 "裝話"?莫非是情人對話
到達情人谷,鳴鳳山古道在此處與小河分開
沿著小河另外有一條小步道,名叫「延平古道」,路況比較差,也少人走
輕鬆來到古道口
新鳳橋修造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是由鄉民集資捐獻興建的,橋頭並豎立了一塊捐獻紀念碑。由此可見,三十幾年前,鄉民仍倚重這條古道進出
從橋上往左右兩邊看護魚溪,觀魚步道
連接相關文章【鳴鳳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