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民俗文化村」位於山后中堡,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係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構建分贈山后王氏族人居住的宅第,全部房舍採用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
「山后聚落」分為頂堡、中堡及下堡,山后民俗文化村位於中堡的位置
聚落建築是由日本經商致富的王國珍及王敬祥,聘請江西建築名師設計建造,採用閩南二落式建築依山面海,從每一座建築的位置,用途、閣樓、壁樑雕畫、裝飾泥塑取材,精雕細琢細細考究,整座工程歷時25年完工。
來到金門除了參觀有名的聚落之外,買風獅爺也是很重要的
一般認為就是由自古以來被國人視為能辟邪招福的神獸獅子的形象所演變而來,以獅子「百獸之王」的威猛來嚇阻四面八方的邪魔妖怪,而最主要的任務是用來剋制造成風害的邪魔,因此才稱這一類的石獅為「風獅」,冠上公或爺乃表示對神祇的一種尊稱,有數尊風獅爺的造型與一般廟前的石獅造型相同,便可見其淵源。
看起來像是文化園區但其實還是有些居民在此居住,在這裡買了一組風獅爺,升官發財平安~~
除了從山后民俗文化村大門牌樓走進,也可以從側門,門內一整座古閩南式聚落
十八棟雙落古厝,依山面海,井然有序。所用建材來自漳州、泉州,甚至遠至江西一帶。從闢建至完成,費時二十餘年,呈現整齊、精緻的建築風貌。
金門的建築多是取自當地十石材,金門盛產花崗岩石,當地建築多採用石塊堆砌法作為壁牆,建築十分堅固,與澎湖的咕咾石建築風格完全不同
石頭的排列可是固意排出"人"以及 "丁" 字的型狀喔 !!代表著在這個大家庭裡人丁興旺
清同治年間,族人王國珍東渡日本,經商致富,其子王敬祥繼承父業。基於「回饋家鄉,安定故里」的心願,王氏父子號召族人,闢建族居、租厝,總計二落大厝十六棟、三落鄉塾及三落宗祠各一棟,合稱「十八棟厝」。
王氏宗祠旁地上有一顆石頭,據說是一顆龍頭,代表此地係一龍穴,把房子蓋在這個地方可庇蔭後代
十八棟雙落古厝,依山面海,井然有序。所用建材來自漳州、泉州,甚至遠至江西一帶。從闢建至完成,費時二十餘年,呈現整齊、精緻的建築風貌。
山后聚落建於清光緒26年(1900年),共有18棟對稱工整的二進式雙落古厝,一座宗祠和一座學堂,被稱為「山后中堡十八間」。
到了金門雖然沒有江南地區豪宅大戶,該有的格局是少不了的,大宅前面有一座小型的水池
每一戶院落建築雕刻細膩,坐落大方
每一座屋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近百年的古蹟似乎有整修過,百年古厝依然亮麗如新
穿梭古厝拍照
古厝房子上方設計「燕尾翹脊」,是中國傳統民居常見的設計建築,中國古代認為人在天地之間得天地恩澤才能生存,所以有敬天的思想,屋脊的鳥有如天使,是一種通天的靈物,能通天敬神。正脊尾端呈曲線向上揚起,兩端可作燕尾式分叉,稱燕尾脊,這多用於廟宇或官宅。
金門是福建東南沿海的小島,自然環境不佳,加上歷代戰亂,天災頻傳,居民為求生活,不畏橫逆的與大自然搏鬥,形塑了本地堅毅的民風,與豐厚的宗教祭祀觀和內涵。
慢步在此小村落的街道巷弄間彷彿時光錯置
來到金門別忘了山后民俗文化村,來趟閩南建築文化藝術之旅
大宅前面有一座小型的水池
山后民俗文化村全景模型
在民俗村待了太久時間,離開民俗村趕往獅山砲戰地,距離只有520公尺
~~~~~~~~~~~~~~~~~~~~~~~~~~~~~~~~~~~~~~~~~~~~~~~~~~~~~~~~~~~
連結相關文章:
【特約茶室】【擎天廳】【太湖、823戰史館、榕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