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005.JPG

台灣大景點走膩了,這次深入農村參加古坑大埔社區筍友部落一日筍農體驗活動,深深了解筍農的辛苦

00000052.JPG

筍農產業體驗活動,內容豐富,除了讓我們親自採筍樂之外,還有筍醬DIY、古坑喝咖啡、樟湖藍染環保袋拓印等

00000051.JPG

親自體驗採筍樂

00000047.JPG

00000068.JPG

筍醬DIY

00000033.JPG

古坑喝咖啡

00000042.JPG

第一次體驗樟湖藍染的魅力,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藍染作品呈現萬花筒的感覺

00000017.JPG

環保袋葉子拓印

00000026.JPG

搭乘諾曼地遊覽車

00000027.JPG

來到古坑大埔社區活動

00000001.JPG

現場提供很有農村感覺的袖套

00000002.JPG

農村婦女味道的斗笠

00000003.JPG

採筍需要用到的手套

00000028.JPG

自行挑選喜歡的顏色

00000004.JPG

採筍出發前先來張合照

00000022.JPG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帶熱地區,幾乎一年四季,從北到南都可以種植竹筍,從春季的桂竹筍、劍筍,夏季的麻竹筍、綠竹筍、烏殼綠竹筍,到冬季的孟宗筍,你分得清楚嗎?

00000025.JPG

竹筍是台灣人常見的餐桌美食,也是每個家庭記憶中的味道。竹筍經常被稱為竹子的孩子,因為竹筍正是從竹子埋藏於土壤中的地下莖所冒出的小嫩芽,而嫩芽一旦破土而出便會快速抽高,並在12個月左右後完全成長。在春天的雨後,經常可以看見大量的春筍冒出土壤,即為「雨後春筍」的由來。

00000021.JPG

桂竹筍為毛竹屬,是台灣固有種,採收期為35月,多栽種於北、中部地區,海拔300~1000公尺之間。身高約70公分,體型跟竹子一樣粗,看起來瘦瘦長長的,帶有黑褐色的斑點。因其纖維較多,口感略比其他食用筍硬,經常被用於燉、滷等料理,或加工製成筍乾。

00000006.JPG

劍筍為矢竹屬,是台灣特有種,採收期為3月中~4月底,特別在清明節前後45天為盛產期,多栽種於海拔3001200公尺的山區,例如玉山箭竹。身高約50公分,體型只有手指般的粗度。口感細脆,常見於熱炒店,因其竹身纖細堅硬,早期被原住民作為打獵用劍桿而得名。

00000023.JPG

麻竹筍為慈竹屬,原產於中國,採收期為59月,栽種範圍廣泛,從平地到海拔1500公尺的山區皆可見,在台灣以南投竹山、嘉義大埔等地區栽種的最為出名。呈現黃褐色,身高約50公分,外型如交通錐,為竹筍中體型最大的,價格也相對便宜,尖端處可用於涼拌,中段則常被做成知名料理「竹筍炒肉絲」。

00000024.JPG

綠竹筍為慈竹屬,原產於中國,採收期為510月,在台灣主要栽種於平地到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身高約20公分,外型呈現彎曲牛角狀,體型較矮肥短,因其纖維較少,口感柔嫩鮮美,具有特殊的竹葉香氣,常被用於涼拌。為台灣主要的外銷品種。

00000048.JPG

烏殼綠竹筍又稱為烏腳綠竹筍,為慈竹屬,採收期為29月,多栽種於海拔300公尺以下,全台均有種植,但以雲林縣為大宗。身高約25公分,外型堅挺直立,體型為綠竹筍的三倍大,外皮具有黑色絨毛。具有豐富的纖維,口感香甜鮮脆,無論冷盤、炒食或燉湯都很適合。

00000079.JPG

孟宗筍外皮具淡黑色毛,為毛竹屬,原產於中國華南一帶,在台灣主要栽種於海拔1501600公尺之間,主要產地為南投縣與嘉義縣,可分為冬筍與春筍兩種。在112月,嫩芽從地下莖長出但並未突破土壤表面,此時採收的即為冬筍,是冬季少數出產的筍類,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筍」指的就是冬筍;而在25月冒出土面後則為春筍。由於冬季筍產量稀少,因此冬筍的價格較昂貴,其口感也比春筍更鮮嫩爽口。

00000083.JPG

讓我們每個人都能體驗如何採筍

00000086.JPG

看好了,請跟我這樣做

00000084.JPG

看似簡單,做起來可不簡單

00000075.JPG

好厲害,成功了

00000051.JPG

這是我們的成果

00000050.JPG

00000046.JPG

00000007.JPG

00000078.JPG

00000045.JPG

採筍樂圓滿結束

00000031.JPG

接著喝咖啡去

00000073.JPG

00000074.JPG

00000072.JPG

00000029.JPG

00000030.JPG

00000032.JPG

00000043.JPG

00000065.JPG

來到筍友部落

00000062.JPG

00000035.JPG

筍醬DIY之前先上課

00000036.JPG

00000053.JPG

00000037.JPG

00000071.JPG

作法: 1.麻竹筍去殼,切大塊。 2.寬口罐底先鋪塊,再鋪一層鹽、豆粕(部份留用),加上糖與甘草片,最上層撒豆粕、淋米酒,封罐。 這樣醃上23個月就完成了,小心取拿,吃越久越甘醇。

00000069.JPG

標籤紙

 

00000034.JPG

糖與豆粕

00000070.JPG

00000038.JPG

完成品

00000039.JPG

貼上標籤紙

00000067.JPG

筍友部落有販賣跟筍相關的產品

00000066.JPG

黃金醬筍蛋

00000064.JPG

脆筍麵,其實它不是麵條喔!而是切得比筍片還要細小,好像麵條一樣

00000063.JPG

來到食堂用餐

00000040.JPG

中午自助餐外加一粒筍包

00000008.JPG

飯後帶我們到雲林古坑鄉的廢校樟湖國小進行下午的活動

00000010.JPG

分成二組,一組先做藍染,另一組做環保袋拓印,完成後再互換

00000009.JPG

雲林樟湖國小舊校舍化身美麗的藍染基地 操場上的一大片面牆,以馬賽克拼貼出藍染意象

00000012.JPG

隨著鄉村人口老化,位於雲林古坑鄉的樟湖國小也早已廢校了,雖然校園內不再有小學生的讀書聲,卻轉換另一種方式、延續學習精神,現在舊校區成了藍染基地。

00000011.JPG

日治時期盛產野生樟木的樟湖社區,早期並非藍染小鎮,事實上這裡多以種植農作物為生,只不過近年因為外來種植物「小花蔓澤蘭」,俗稱「綠癌」蔓延,造成當地生態浩劫,因此樟湖社區居民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工藝師、在地藍染達人找出方法,以小花蔓澤蘭做為染料的方式,結合「買一塊布、救一顆樹」的訴求,成功創造出「生態蘭染」。

00000015.JPG

來到樟湖國小舊校區,不僅可以體驗「生態蘭染」,也有傳統常見的藍染體驗。

00000013.JPG

跟著老師運用桌面上的橡皮筋,甚至也可以利用木筷及方巾摺疊的方式,進行圖案的設計。

00000014.JPG

發揮創意用之後,接下來進入染房,戴好手套把方巾放入染缸中搓揉,取出放在桌上讓它氧化,再進行第二次染色

00000055.JPG

老師說,想要染到藍色得重複染布好幾10遍才能完成,如果沒有耐心至少也要染3次再打開,此時還很難想像最後的花樣會是如何?

00000016.JPG

氧化後呈現淡淡的藍色圖樣,沖洗、晾乾就能帶回家。

00000041.JPG

使用不同技法,藍染作品呈現豐富多變花樣

00000054.JPG

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完全不可能一模一樣 

00000056.JPG

00000058.JPG

00000059.JPG

00000060.JPG

我們做的是葉子拓印環保袋,利用校園隨手可得的葉子及最天然無毒的顏料

00000019.JPG

將葉子拓印在帆布上,設計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

00000057.JPG

拓印完後可用畫筆畫龍點睛,完成獨一無二的葉拓印環保袋

00000018.JPG

環境保育由我們做起,不用一次性塑膠袋,改用自製的天然環保袋,一起友善環境,實用又美觀。

0000005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茵茵we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