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彰基人回娘家,今年我們的大家長主任也回娘家了,想起去年【2016年彰基人回娘家】歷歷在目,同事們紛紛提供以前的舊照片,聊著過往,分享這些年來發生的大小事,大家彼此加油,如今已過20幾年,當時結婚生子,如今孩子也大了,我們也都白髮雙鬢,雖然已經染髮看不出,珍惜每年一次相聚的機會,大家相約明年一定還要再回來
幾月前收到彰基人回娘家邀請卡,馬上回電要參加,時間訂為11/18周六,彰基人回娘家暨連瑪玉講堂整建啟用感恩禮拜
餐敘後移到12樓蘭大衛國際會議廳,特別的是蘭大衛人偶劇場,內容是蘭大衛切膚之愛,1896年蘭大衛醫生遠從英國漂洋過海,來到福爾摩沙,在彰化生根,撒下愛的種子,創建了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醫生開啟了中台灣的西方醫療,蘭大弼醫生接承衣缽,秉持著愛上帝、愛人民、愛土地的信念,尤其是那一段的切膚之愛深深烙印在台灣人的心中,感動不已
老蘭醫師的兒子蘭大弼醫生,從小就在彰化長大,台語非常流利,取得倫敦大學醫學博士後,接替父親到台灣行醫奉獻。某年他接受勳章表揚時,用台灣話這麼說:「我是一個在彰化長大的英籍台灣人」,這段感人的話,現在還貼在彰基院史館中。蘭醫師曾說:「高貴的儀器固然重要,但身為一位醫生,一顆憐憫、溫柔、謙卑、吞忍的心對待病人,更重要。」
當年甫從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畢業的蘭大衛醫師,來到台灣中部進行醫療傳道工作。那時,不僅醫療設備簡陋,還有本身的語言隔閡問題,甚至因為疾病的肆虐,使他自己染上瘧疾。面對艱難的處境,蘭大衛醫師沒有退縮。
蘭大衛醫生在彰化建立「彰化醫館」,這就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前身。當時有一位伸港貧童周金耀被送來彰化醫館,他因為跌倒破皮沒有醫治,只敷上草藥和髮油,使得病情愈來愈惡化,拖了21天之後,父親揹著周金耀到彰化求醫。一開始,看漢醫塗了藥粉病情還是沒有好轉,周金耀的腳嚴重到無法行走。心急如焚的父親,四處求醫的路上遇上一位好心人,勸他說:「最好去找西門的蘭醫生。」
父親趕緊揹著兒子到彰化醫館求醫。在這裡周金耀得到最好的醫治,蘭夫人還會抽出時間教導周金耀念書、唱詩歌和編織毛線,來減輕他長期住院的痛苦和悲傷。但是他的傷口拖延太久才來求診,不僅很難長出新的皮膚,甚至擔心會併發成骨髓炎。
蘭大衛醫生努力找尋救治的方法,他翻閱醫典記載植皮手術,是能夠唯一治癒的方法。蘭大衛醫師遍查醫學典籍,由此書上得知皮膚移植手術。但是要切取誰的皮膚呢?周金耀的父親要照顧孩子、護士也要照護其他病患,當他為此苦惱之時,蘭夫人主動跟蘭大衛醫生建議:「如果割下我的皮膚,補到金耀的患部,可以治癒他的病體嗎?」這是台灣第一例的「皮膚移植手術」,由蘭大衛醫生操刀,親手割下妻子大腿的四塊皮膚,移植到周金耀的腿上。遺憾的是,因為異體排斥作用,幾天後,移植的皮膚脫落,這起皮膚移植手術並未成功。蘭醫生後來改採自體移植,經過悉心照料,周金耀的病情獲得痊癒。
出院之後,蘭大衛醫生和蘭夫人繼續鼓勵、支持著周金耀。他們知道金耀家境不好,一路資助他求學,讓他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周金耀長大後,成為一位牧師。他在一次分享時,主動對外說出「切膚之愛」的故事,在這之前,蘭大衛醫生夫婦從未和別人提及,周金耀充滿感謝地說:「雖然蘭醫生媽的皮膚沒有黏在我的身上,但它永遠黏在我的心上。」
蘭大衛醫生在台灣行醫40年間,彰化地區流傳一句話:「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可看出民眾對於蘭醫師的敬重。
當蘭醫師退休返回英國時,有千餘名鄉親為他送行。兩袖清風的蘭大衛醫師,回到英國後沒錢購屋,後來繼承了無後嗣兄弟的遺產,才購置一幢兩層樓的磚房,蘭醫生將之命名為「Formosa」,在門口的小鐵門上鑄上這七個字母,懷念他一生在台灣的時光。
長官與人偶劇場大合照,衛生局局長也蒞臨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