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旁的「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是全國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公園,由於公園毗鄰故宮,除了可以到故宮欣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外,還可到主題公園遊憩,觀賞源自於臺灣本土的原住民文化,體驗不同的文化巡禮。



巨型紋面立體石雕是原住民文化公園的代表精隨


紋面石雕呈現泰雅族的紋面風俗,代表青年晉升為成人的精神標竿與技能的認定,也是泰雅族人未來與祖靈相認的記號


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位於士林區至善路2221



政府興建原住民主題公園的重要意義,就是對原住民文化的扶植與重視,也象徵政府努力營造原漢文化的認識與交流願景,並厚植多元文化,族群和諧之特色與內涵。



對面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示原住民的文物與介紹



公園入口廣場寬闊氣勢擎天



公園中間則是一個很大的圓形表演廣場




圓形廣場做為祭祀或文化活動的場地,兩側植栽著檳榔,並放置天然岩石代替座椅,表現原住民善用自然資源的精神。




公園入口處的「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之大石碑,代表台灣十三個原住民族之人物雕刻,台灣平埔族、雅美族、噶瑪蘭族、賽德克族、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阿美族、鄒族、邵族、賽夏族、泰雅族,每一位人物雕刻旁也有他的族群之文化及緣起簡易介紹 



文化走廊的入口有一座原住民的勇士雕塑



公園旁是台北市衛理女中





滿佈圖騰的長磚道,內部以疊石或豎立石板設計,展現傳統風味及原住民的平面藝術成品的文化走廊。




入口廣場西側規劃為戲水區,利用坡地的變化設置滑水梯,讓小朋友也能玩得開心。




走進公園後方美麗的自然生態園區


 



 


台灣原住民人口雖不到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二,但其文化與藝術層面卻非常豐富而多樣性,因此整個公園規劃為廣場區、主步道區、天然溪流區、景觀池塘區、休憩區等五大區域,並以原住民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精神做為設計意念主軸,充分尊重基地之自然特色,將原住民傳統圖騰意念轉為空間設計語彙,其間並以公園特有的水資源設計成溪流及搭配步道連貫公園南北兩端,使壓縮的葫蘆形基地在視覺上引發遊客探險、尋幽的意願。



 



 



 



搗米聲只有在原住民部落慶典中才能聽到,代表的是這一年的豐收與喜悅的傳達,這也是代表十三族共有的生活技能。



 



 


黑熊石雕~~


原住民是山川峻嶺的守護者,如何洞悉山中動物的生活和習性,是獵者們必備的課程


 



 


母親餵哺石雕,以白色素材作品代表純真與潔淨,有如母親的溫柔親拂過臉上的和風~~~



 



池塘區是公園內最佳的休憩景點,利用公園原有自然水池,以生態綠化的手法修整,塑造水岸景觀及親水性的遊憩體驗。



 



 



泰雅族分佈於台灣中北部山區,為台灣原住民族群中分佈區域最廣的一族,人口約八萬六千多人,僅次於阿美族,以紋面的習俗為大家所熟知,代表了男子的成年、勇猛及女子的善於織布,織布的技術及色彩的豐富為原住民各族之冠,泰雅族為平權的社會,頭目為民選產生,由具聰明才智及領導能力的人擔任,口簧裙舞是男女追求愛情的表徵,在泰雅族的活動裡常可以欣賞到,服飾以紅白色為主,黑色次之,紅色代表力量的來源。


 



 


賽夏族分佈於新竹與苗栗的縣交界的山區,人口約七千人,兩年一次的矮靈祭為大家所熟知,祭典神秘內斂,祭歌時而幽緩哀怨,時而歡欣鼓舞,代表各家族的臀鈴是特有的樂器,賽夏族有幾個特有的姓氏,如「日」姓是射日英雄的後裔,「根」姓為樹根之意,「章」姓為樟樹之意,亦有紋面之習俗,傳說為受泰雅族之影響所致,服飾以紅色為主,白色次之,卍字圖案常見於衣飾之上。


 



 


邵族居住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潭畔一帶,人口只剩下三百多人,現今的日月潭底曾經是邵族的舊社,日據時期因發展水力發電,使得邵族聚落沉埋水底,邵族人因此被迫遷移,邵族雖然漢化很深,族人雖然都操閩南語,但依然保留完整的祭典及宗教信仰,「祖靈籃」又稱「公媽籃」是祭典主要的祭祀之一,「杵音」的演奏由數位族人手持長臼在石板上敲擊是邵族人的樂器也是揭開邵族過年的儀式之一,服飾以紅色為主,黑色次之。



 


鄒族居住於現今南投縣信義鄉及嘉義縣阿里山鄉一帶(北鄒)及雄縣桃源鄉、三民鄉(南鄒),人口約七千人,位於鄒領域東側的玉山是鄒人紅水神話中的避難之處,鄒族部落分為大社與小社兩種,大社擁有男子會所(庫巴),可以單獨舉行祭典,部落祭儀以「凱旋祭」或「戰祭」為最重要,俗稱MAYASVI,文化方面則以男性狩獵,揉皮技術高明見長,男子服飾以紅色為主,皮庫最常見,女子喜著藍色為主的上衣,黑色的裙子。


 


  


阿美族居住於花蓮、台東一帶,面臨太平洋,背靠中央山脈,花東縱谷及海岸山脈為其腹地,人口約十四萬六千人,係台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有完整的年齡階級制度,為母系社會,其體型較為高大健美,生性活潑喜愛歌舞及運動,許多職棒明星、籃球健將都是阿美族人,最有名之祭典為「豐年祭」,表達了個人生活的感觸,也反映了部落社會組織及敬老尊賢的倫理,阿美族人嗜食天然、有機的野生蔬果、山產、溪產及海鮮,有非常豐富的飲食文化,以活潑熱情的紅色服飾為大家逤所知曉,裝飾著許多豔麗的亮片、珠子是其特色。


 


 


魯凱族居住於台灣南部、中央山脈兩側的山區,也就是屏東縣霧台鄉、高雄市茂林區及台東縣卑南鄉(今東興村),人口約一萬多人,舊時有嚴密的貴族階級與規範,平民須向貴族納貢,由於居住地與排灣族相鄰,加上通婚的頻繁,因此文化、生活頗多類似,百合花為族人神聖的裝飾,代表女子的貞節與男子狩獵的豐碩,琉璃珠、陶壺及木、石雕為族人所喜愛,服飾以黑、藍色為底,橙、綠、黃三色常見於衣飾及琉璃珠上,居家服早期以白色為主,代表著純潔與崇敬的心理,目前台東縣東興村的年輕女子喜著紅色為主的衣飾。


 



 


排灣族居住於屏東縣南大武山地區及台東縣太麻里大武地區,人口約六萬七千多人,有明顯的社會階級,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昔日頭目擁有河川、土地、獵區,貴族擁有耕作權不必納貢,華麗的服飾與雕刻工藝的發達為各族中少見,琉璃珠、陶壺、青銅刀被族人視為珍寶,代表財富身份與地位,而傳統之陶壺雕塑及樑柱木雕,常以百步蛇紋及人頭紋象徵貴族地位之崇高,女子服飾著重於典雅端莊,男子則表現英勇及帥氣,均以黑、藍色為底綴上橙、綠、綠色的琉璃細珠,早期亦有紅色為主的織衣出現於南部排灣族。


 


 


卑南族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人口約一萬多人,共有八個社,所以清朝時被稱為八色番(目前已擴遷為十個社),清朝時期就已進行植稻農耕的生活,有嚴謹的會所制度及軍事訓練,著重在青少年的養成教育,曾經統治東部各部落,是武力強盛的民族,母系社會是其特色,女子繼承家業及祭祀的權力,盛行的巫術為其獨特之文化特色,黑色的服飾上表現紅色為主的刺繡或織紋,目前族人亦喜著白色之上衣。


 



 


布農族居住於台灣中部、中央山脈兩側,海拔約一千至 二千公尺 的山區,是台灣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最高的民族;人口約四萬多人,優美的合音是其文化特色,舉凡日常歌謠、傳統祭儀、西方宗教儀式均以和諧的合音呈現,「打耳祭」為部落男子的生命禮儀,而祈求小米豐收的祭歌被世人俗稱「八部合音」名聞國際,布農族沒有頭目制度,只有以家族長老組成的長老制,但有軍事領袖及祭儀領導的祭師,服飾以白、黑色,襯以精美的織紋及刺繡圖案。


 


雅美族(或稱達悟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具有海洋文化特性的族群,居住於台東外海約82公里 的蘭嶼島上,面積約45.7平方公里,人口約四千人,清朝稱蘭嶼為紅頭嶼,民國三十六年以島上盛產蝴蝶蘭改稱為蘭嶼,每年36月間舉行之「飛魚祭」為眾所知曉,並發展出吃魚的文化特色;如老人魚、女人魚及男人魚等,為了捕魚而製造了拼板舟,其雕刻的細膩是其特色:為了防颱而發展出半穴居的建築,服飾以藍、白為主,輔以黑色的織線,織紋精細密實適用於濱海的島嶼生活。


 


 


賽德克族(或稱為太魯閣族)主要分佈於南投縣及花蓮縣山區,目前被劃為泰雅族的一支,惟其語言與生活習俗與泰雅族的差異頗大,賽德克族重視貞節與崇尚武勇,清清白白的做人是祖先的遺訓,「祖靈祭」為賽德克族主要的祭典,服飾以紅白兩色為主,織紋分佈於特定部位,具特別意義(如英雄)不可逾越,日據時代著名的「霧社事件」就是南投縣賽德克族發起的抗日戰爭。


 


 


噶瑪蘭族居住於蘭陽平原一帶,清領時期稱為「蘭地三十六社」,噶瑪蘭族後因漢人的進入開墾被迫遷移,從冬山河出海至花東地區,因此今日的宜蘭、花蓮、台東一帶有噶瑪蘭人居住,其中尤以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最為集中,噶瑪蘭族係台灣


平埔族中唯一保留完整語言、宗教信仰及生活習慣的族群,尤其傳統習俗及過年時的祭祖「巴律令」、飲食文化都深植於族人的生活當中,另外,巴蕉絲纖維的手工織布也是其特色之一,黑色的服飾最常見,目前亦有些族人著白色的服飾,這些都是近十年來才恢復的。 


 


 


平埔族為居住在平原地帶的原住民族之統稱,其居住區域遍及全島,在風俗、語言、生活習性及文化特質上屬南島語族的一支,崇尚祖靈信仰,因族群及地域的不同而有「阿立祖」、「太祖」、「太祖媽」…等,目前以台南「頭社」及「吉貝耍」兩地的阿立祖祭典為最有名,由族中女子帶花環、唱祭歌(俗稱牽曲)並以酒、檳榔祭祀祖靈,平埔各族的服務不盡相同,黑色、紅色為其主色,居住於中部的巴宰族以精美的織衣聞名,目前只能在少數的博物館中可欣賞到。


 


~~~~~~~~~~~~~~~~~~~~~~~~~~~~~~~~~~~~~~~~~~~~~~~~~~~~~~~


連接相關文章故宮至善園】【花與燈的對話-台北燈展


            【陽明山花季-噴水池櫻花林


            【國立故宮博物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茵茵we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