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任務就是要去探訪移動的國土-嘉義外傘頂洲,台灣處處有故事,不管是在陸地上或是在海上,都得親自走著、聽著、看著、體驗著,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
濁水溪將溪沙沖向出海口外,日積月累堆積成外傘頂洲,是台灣最大的沙洲,面積最大時達到一百公頃,因為沙洲會隨著海流而漂移,所以號稱"移動的國土",又因濁水溪沙源減少,以致外傘頂洲的面積逐漸內縮,據說可能在十年內就會消失。
我總說每到一個地方都是機緣,好熟悉的東石漁人碼頭幾年前來過,【夕陽彩霞新漁港~~~東石漁港采風行】走在岸邊有看到觀光船,當時不知這是要去哪裡?這次因為北科大舉辦校友於5/5安排外傘頂洲之旅,我們決定先來自由行,第一天參加2019年漁光島藝術節,在車上搜尋外傘頂洲,畫面上出現阿水船長觀光船資訊,馬上預約第二天的船班,就這樣我們來到東石漁人碼頭
從停車場旁邊穿過餐廳到岸邊
找到阿水船長乘船處,每日船班有三個時段,早上9點、中午12點及下午3點,我們預約中午12點的船班
離登船還有半個小時等待時間,先到漁人碼頭附近走走
近年嘉義縣政府將東石漁人碼頭建設得很好,成為嘉義海線最熱門的觀光景點
純樸漁港風情
東石漁港堤頂海堤步道規劃完善
迎賓鯨魚是東石漁人碼頭地標,夏天將是小朋友們喜愛的戲水池
這裡有一些小型遊樂設備適合小朋友玩,也可以在此散步、野餐、奔跑、放風箏等親子遊
東石漁人碼頭很好玩,日晷塔、荷蘭風車、沙灘、戲水區、木棧道、景觀台、蚵棚、小希臘場景,可拍照、戲水、玩沙、散步、溜小孩、吃海鮮、約會、觀日落、採買海鮮,再搭配附近景點串聯起來遊玩
走著走著來到堤岸觀景台
觀景台
遠眺臺灣海峽海景,望著蚵寮架吹著海風挺愜意的
如何分辨哪個蚵棚才是屬於那個漁夫,只要看蚵棚上方的標誌,就能清楚的知道。
逗留時間不多,走到觀景台欣賞海景之美後,再沿著河堤步道走回乘船處
岸邊停泊許多觀光遊艇
有榮騰號、老船長號、天壇號
阿水船長有三艘船,平安號、幸福號以及神聖號
開始登船,滿30人以上就成行,今天滿船有43名遊客
上船後,大家穿上救生衣,等海巡人員檢查後,大家因為怕熱而脫下救生衣
導覽員開始介紹今天的活動,要認真聽,因為回程會作有獎徵答
觀光船駛離東石漁港,快樂出航,所謂的觀光船,其實是大型的膠筏,航道兩側放置了許多養蚵的竹棚,蚵仔就生長在竹棚所吊掛在海裡的蚵索上。
由碼頭至外傘頂洲單程要50-60分鐘,這段時間就好好的欣賞海景,這段時間也是用餐時刻
午餐在船上享用蚵仔風味餐八道菜,為了環保,每人只能用一個碗,吃完再拿
各式的蚵仔料理:炒麵、海鮮粥、炸蝦捲、白蝦、雞肉、花枝丸、豆鼓蚵仔及高麗菜等佳餚
吃完的蝦殼還可丟回大海,作為養蚵肥料。
準備得很豐盛,已經快到沙洲,吃不完還剩很多
遠遠就可以看到沙洲,目前的外傘頂洲面積的確縮小許多,曾經沙洲堆積三層樓高,曾經聚居數十漁民而形成小漁村的外傘頂洲,目前沙洲已經被切割分成許多小塊,大部分則都沉在海裡了。
導覽員要我們脫鞋子,將鞋子放在船上,因為要赤腳下船,涉水走在水道上,這感覺很奇妙
褲管拉起,大家就這麼涉海而過,踏上沙洲
下船時記得先拿一根耙子,因為導覽員要帶我們去扒文蛤
不用每個人都拿,一個家庭只拿一支就夠,因為只是體驗而已
文蛤在產地俗稱粉蟯,蛤蜊,現在養殖業者都用抽水馬達來收成,不再用耙子,因為太沒有經濟效益,所以現在扒文蛤只用來讓遊客體驗
外傘頂洲,日治時期又稱為佐佐木島,是台灣沿海最大的沙洲,現存面積約100餘公頃,因形狀似傘得名。
外傘頂最早位於雲林口湖鄉外海,所以歸雲林縣管轄,但現在外傘頂洲全部漂移到嘉義縣東石鄉外海,嘉義縣就主張應歸嘉義管轄,不過這樣的爭執似乎也會自然解決,等到外傘頂洲全部漂散沉沒,就沒有管轄權的問題了
遠方可以見到外傘頂洲的兩座官方建築,左側是位在海上的電波塔,右側是外傘頂洲最高建築--塭港堆燈塔,這座燈塔肩負雲嘉到澎湖海域指引的重任,不過因為位於沙洲,地基常因沖刷流失而傾倒,因此先後重建了七次,創下台灣燈塔重建的紀錄。
外傘頂洲上有燈塔一座及漁民陳姓老夫妻自行搭建之「竹篙寮」,2012年已搬離,這次來已經找不到竹篙寮,只看到一堆廢 墟,1960年代,外傘頂洲曾住居逾千人,用茅草、竹子搭建的上百戶簡易房舍自成聚落,連雜貨店、藥鋪俱全,居民普遍仰賴捕魚、養蚵維生,自給自足,人丁興盛的景象,就像座與世隔絕的海上島國。強勁的風飛沙造出一座座約2、3層樓高的小山尚能蓄水;從層層交錯的山谷底部隨手挖掘,沁涼甘甜的淡水立刻湧出。20多年後,洲上堆疊成峰的沙丘,經數次颱風侵襲,與沙洲流失、漂移作用,逐漸夷成平地,居民到處挖掘也找不到淡水飲用,只有陸續遷離洲上,現已無居住人口。
外傘頂洲像是炎熱的沙漠(沙灘)、一堆廢棄的竹筏,孤寂的燈塔、散落的蚵貝、死不閤眼的沙蟹,即將淹沒的腳印
外傘頂洲受到波浪、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被稱為「移動的國土」
早期濁水溪主流藉北港溪、西螺溪注入海中,大量泥沙沉積在河口附近海域,經過長年累月的波浪和海流作用,外傘頂洲因此形成;1911年日人開始濁水溪整治,截斷北港溪等支流,主流改由西螺溪入海後,北港溪自成水系,輸砂量也因此銳減,每年減少約10萬立方公尺,旺盛的沉積作用不再,外傘頂洲開始有侵蝕後退的趨勢。外傘頂洲歷經沙洲地形的幼年、青壯年,現已邁入老年階段,沙源無法充分補充,加上侵蝕作用影響,沙洲上的堆沙陸續被沖刷至東側較低窪之瀉湖,目前外傘頂洲往西南偏移速度逐漸增大,面積也日漸縮減且被波浪及潮水切割成幾部分。以目前變化率推算,外傘頂洲北側將於2060年與臺灣本島相連,南側則將於2174年會與本島連接
受到海水漲退潮,一波一波海浪流下的紋路,整齊劃一
外傘頂洲與嘉義縣海岸之間的水域被稱為東石潟湖,因外傘頂洲的屏障形成平靜的廣大淺水海域,目前是台灣主要蚵仔(牡蠣)養殖區之一。據嘉義縣政府統計,嘉義沿海蚵仔年產量約7000多公噸,約佔全臺灣產量50%,產值新臺幣9億1000多萬元,且全臺灣90%的蚵又都在東石加工取肉,東石鄉民小至小學生、大至70-80歲老人都會剖蚵,為地方重要經濟來源。此外,外傘頂洲的觀光產業也很發達,可從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漁人碼頭乘漁筏前往
導遊利用工具教我們怎樣耙文蛤,先用繩子綁繫在腰上,然後靠腰力往後拉
如果聽到扣一聲,表示有文蛤,伸手下去摸
每一個場景及角落都隨著歲月一分一秒消失,想不到這裡曾是一個部落,移動的沙洲,人們也逐漸遠離這個地方,心裡難免有些不勝唏噓的感覺!有機會親臨外傘頂洲,也算是一種難得的經驗及缘份,因為下次再訪之時,不知外傘頂洲是否仍存在?還是消失了?
導覽員太敬業了,大家都散開自己玩,只剩下導覽員一個人很認真在扒,希望能多抓幾隻文蛤
時間快到了,大家紛紛返回沙洲
這樣漫步走在台灣海峽之上,不知幾年後外傘頂洲可能就不見了,讓人覺得更應該要珍惜、更要多看幾眼了。
外傘頂沙洲嬉戲完,船上也準備淡水讓大家清洗一下手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