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安排一次行程總有緣因,這次安排基隆五大炮台全攻略起因緣於這張照片,這是白米甕炮台,這炮台就這樣偎著海,好美好美,完全擺脫對炮台冷冷清清,充滿歷史遺跡的感覺,心想基隆港有五大炮台,趁這次機會一次走透透,【基隆大武崙山~情人湖】以前走過了,所以這次就走訪其他四座炮台
基隆擁有的砲台遺跡約有十餘處,歷經數百年的歲月變化,有的仍然保存完整, 有的則只剩殘跡而已。目前這些砲台被列為國家古蹟的共有五處,都位於基隆港周遭,由西而東分別是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獅球嶺砲台、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槓子寮砲台。
走訪基隆五大砲台的感覺還是白米甕砲台景觀最美
在外木山濱海情人步道夕陽餘暉漁火點點的畫面中結束
首先是經國道一號進入基隆的大業隧道上方的獅球嶺砲台,第二是靠近八斗子海洋大學的槓子寮炮台,第三是中正公園海門天險的二沙灣砲台,第四是木山濱海風景區的白米甕砲台
獅球嶺砲台位於高速公路穿往基隆的大業隧道口正上方的山嶺上,雖然位置明顯,但車子下高速公路,須穿過大街小巷,再返回高速高路旁經彎曲小路上山才可抵達,且上山巷道狹窄,難以會車。
車子走至盡頭即可抵平安宮停車場,步行後即可達獅球嶺砲台
沿著指標走到獅球嶺砲台不到1公里
步道轉個彎就是平安宮,平安宮是基隆最大的土地公廟 ,據說也是基隆最早的土地公廟,想必昔日的古道曾路經此地。
旁邊有個牌樓寫著獅球公園,繼續往前走
觀景台
為獅球嶺展望最佳處,基隆港灣盡收眼底下方就是高速公路,獅球嶺砲台為俯瞰基隆市最佳位置
獅球嶺砲台位於基隆市仁愛區的獅球嶺頂上,北基高速公路隧道上,連貫基隆山、虎山而呈凹形,地勢居高臨下,敵軍不易侵入,成為基隆港的重要防線,在此可俯瞰整個基隆市區。砲台高150公尺,始建於1884年(清光緒十年),在許多大大小小戰役中,皆發揮了禦敵的功能,直到日治時期,砲台被荒廢,漸失軍事功能。
獅球嶺砲台具有歷史價值,當時為加強鞏固海防,在基隆設立了許多砲台,而獅球嶺砲台是基隆市現存古砲台中,唯一地處市中心的,是清代據守基隆通往台北盆地的最後一道防線,也為高度最高的一座。
一百多年前,此地曾見基隆港烽火漫天,如今但見港灣平靜,海藍山青。由於獅球嶺砲台地勢居高臨下,在此可將整個基隆港與基隆市周圍的美景盡收眼底,如詩如畫般的開闊視野,令人心曠神怡。
尤其是夜晚來臨時,在夜燈閃爍的點綴陪襯下,更顯浪漫。不妨來趟基隆,白天來看看獅球嶺砲台,夜晚欣賞著基隆港的美景,還可順道去基隆廟口夜市品嚐美食
基隆砲台之多,冠於全台,砲台各司其職, 如大武崙、白米甕、槓子寮,位於最外翼,期殲敵於基隆外海;二沙灣、頂石閣、仙洞等砲台,位於港灣附近,期阻敵闖入基隆港;獅球嶺砲台則位於港口最內部,做為基隆最後的防線。
「獅球嶺砲台」是基隆市所有砲台中位於最內陸位置的一座。清光緒十年,劉銘傳為了鞏固北台灣海防,曾分請英、德兩國技師設計建造數座砲台,獅球嶺砲台即屬其中之一。獅球嶺砲台地處最內部的防禦戰線,擁有控制整個基隆港的良好視野,也是控制敵軍進入台北盆地的重要砲台。
獅球嶺砲台曾歷經兩次對外戰役,一是1884年的清法戰爭,一 是1895年的乙未戰爭,戰績一勝一負。一勝而台灣建省,一負而台灣割讓,埋下台灣這百年來的悲情因子。
砲台建材結構以山岩為主,構造堅固,經過歲月的流逝,當時於砲台上的大砲已不復在,僅存扇形砲座及石造指揮所,供留念觀賞早期獅球嶺砲台的軍事貢獻。獅球嶺砲台對台灣近代軍事發展史十分重要,並具稀少性,值得保存,現今列為第三級古蹟。
獅球嶺三座砲台,沿山陵高處而設,砲口齊向基隆港,來到此地只看到一座炮台,東炮台及西炮台已經荒廢沒有指標,僅存這一座炮台,經歷了這兩次的戰役,增添了獅球嶺砲台的歷史價值。砲口方向正對著基隆港灣,巨砲早已遺失, 但特殊的扇形砲台基地別具特色,可遙想當年情景。
獅球嶺砲台於日治時期荒廢至今,不僅大砲遺失,連營舍等相關建築也所剩不多,現在僅存有一座砲座及指揮所,砲座為鐵水泥所造,呈扇狀形地面,有放射狀的排水槽,前面為中央較厚的弧形子牆,砲座面對東北,正對基隆港口,有萬夫莫敵之氣勢,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歷史滄桑,百年悲笑,如過眼雲煙,隨潮水而去,徒留砲台殘跡供旅人憑弔懷古而已。
基隆自古為海防重鎮,二沙灣砲台佔地遼闊,交通便利,為顯赫的一級古蹟;大武崙砲台營址完整,且緊臨情人湖景點,為國家二級古蹟,相較之下,獅球嶺砲台的規模及腹地都顯得狹小, 再加上交通不便利,因此註定遭到冷落及遺忘,現今列為第三級古蹟。
離開獅球嶺砲台往下一個炮台-槓子寮炮台
槓子寮砲台位於基隆市信義區與中正區交界處,處於基隆市信義區的北端,位居海拔150公尺之處;『槓子』一詞取自於凱達格蘭族語『陷阱』的意思,寮字是漢人加上去的,意思是人們群居處; 槓子寮砲台依槓子寮山的地形而建,地勢險要,佔地近5公頃,固守八斗子與基隆港北方海域及瑞芳方向之陸路,在民國87年6月30日被台灣省政府指定為『省定古蹟』,也就是『二級古蹟』。
槓子寮砲台根據學者的考證是建於日據時代初期(西元1903年),曾經歷清代與日據時代的防禦工事修築,重要的戰略地位,到了台灣光復後,國軍也一直使用槓子寮砲台,接收這裡作為保障基隆安全,直到廢棄不用,砲台區的遺跡保存相當完整,順著蜿蜒的小路而上,砲台清晰可見,槓子寮砲台是目前基隆市古砲台中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的。
槓子寮砲台範圍遼闊,可大致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營門、營舍;第二層是辦公室、指揮所、活動中心等建築;第三層右邊視野所及是基隆的第五期重劃區,左邊則是保存完整的砲座區
槓子寮砲台面向海岸的方向,有兩個一組,共為6個的榴彈砲砲座,每組間有通話孔可互相傳遞訊息,還有一座平射砲座、四座彈藥庫、第二貯水場與指揮平台等建築;槓子寮砲台的觀測區包括主要觀測所和輔助觀測所,伴隨通信庫房和機槍陣地,有通訊與防空的作用,另一頭則設有探照燈庫房、燈座與發電自動車庫房。
首先到達的是兵舍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的營舍,然後再走一段路,才抵達第二區的彈藥庫區,接著才到達砲盤區。
再來是庫房區
榴彈砲座區
最後是槓子寮砲台區
沿著槓子寮砲台砲台區的右側石階步道而上
砲盤區有石階可爬上位於稜線的觀測所及碉堡陣地。一些碉堡內的牆壁上還可看見國軍的碉堡編號。
槓子寮砲台是基隆現存砲台古蹟中,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由於戰略位置重要,台灣光復後, 還一直有國軍駐守此地,並增修陣地工事;廢棄之後,曾經荒蕪多年,才被指定為歷史古蹟。
站在稜線上遠眺基隆嶼及俯瞰八斗子漁港全貌,更是迷人,古砲台的美,基隆一覽無疑
槓子寮砲台位於基隆港東側的槓子寮山頭,就位於國立海洋大學的後山。
槓子寮砲台位置較偏僻,又無公車直接抵達, 所以知名度遠不如其他砲台
稜線上的視野則相當遼闊,從基隆港外的和平島向東延伸而來的海岸, 可望見海洋大學部份的校區、碧砂漁港、八斗子、深澳岬角, 以及雄峙於東北角的基隆山。碧波萬頃,海天一色。
「槓子寮砲台」為國定二級古蹟,位於基隆市海洋大學後方的槓子寮山區,與二沙灣、獅球嶺、白米甕等炮台形成犄角之勢,護衛著基隆港,是一處已逾百年的古戰場。
槓子寮砲台依峙槓子寮山地形而築,倚山面海、地勢險要,海拔高度一百五十公尺,佔地近二公頃,主要扼守八斗子與基隆港北方海域及瑞芳方向之陸路。
這裡還設有三角點
白天到此可欣賞美景,但是入夜後砲台內並無路燈或其他燈光照射,整座砲台神色詭異、陰森、恐怖
入夜的槓子寮砲台比其他砲台更添加了神秘與詭異,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基隆還有許多炮台景點,等著一一親自探訪,離開槓子寮炮台往二砂灣砲台前去
二沙灣砲台,又名二沙灣礮臺,是一個位於台灣基隆市的傳統中國式砲台建築,一般多以其入口城門牌匾而稱為「海門天險」。此砲台在1841年便已存在,當時的砲台是構築於山下基隆港邊,為台灣兵備道姚瑩所建;後歷多次整修,今日規模為1884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所修築。
砲台位於基隆中正公園海門天險附近
二沙灣砲台又名「海門天險」
公園正前方是洗手間,右前方是炮台入口處
公園一景
二沙灣砲台於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訂為台灣國定一級古蹟,全砲台區可區分為東砲台區、北砲台區、古井、古墓區、通道階梯、營盤區、大城門、城垣、下山步道等
當走到入口,卻發現大門深鎖
因為從106年12月底開始進行整修工程,預計到108年2月完工
好可惜無法進入,只好等到明年再找時間過來
基隆市228紀念碑
根據基隆大事紀記載;基隆市二二八紀念碑於1995年9月30日,在中正公園海門天險前廣場,興建「二二八紀念碑」,造型有如「西洋蠟燭」,基隆228紀念碑碑體採直立螺旋造型,黑色原座表徵對受難者的哀思及悼念,碑體上的金色脈絡則代表受難者的鮮血昇華後的凝望,散發光和熱,重建光明社會。由官方耗資近三百萬元,於次年二月完工。設計者孫與利指出,就此碑體的對稱而圓融的形狀而言,其抽象的意義重點在於對未來社會和諧的積極期望,而在撫平過去傷痛的意義 上重於過去事件的回憶。
但竣工已久的基隆二二八紀念碑,直到2003年2月由市府民政局擬訂出「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文」,並鑲嵌在紀念碑前,供民眾在憑弔時,亦能了解事件在基隆發生的史實,全文如下:
太平洋戰爭結束,台灣脫離殖民地統治,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因治台政策錯誤又逢當時首任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剛愎自用不恤民情,加以官紀敗壞特權橫行,導致產銷失調物價非漲,造成台灣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怨聲載道。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因台灣省專賣局職員至台北大道埕查緝私煙,蠻橫打傷女犯,復又開槍射殺抗議市民,次日二月二十八日民眾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請願又橫遭機槍掃射,導致民眾蜂起抗爭蔓延全台,爆發「二二八事件」。
待三月八日因國民政府派二十一師抵台鎮壓,步槍及機槍密集射殺民眾,街上空無一人,基隆一片死寂。三月十日清晨,部隊在本市港口各地掃蕩挨家挨戶搜查,將每 戶壯丁強行押解離去。三月十一日濫殺八堵火車站員工。且在基隆港口碼頭;田寮港運河,社寮島、舊市街元町派出所後面皆有眾多無辜民眾慘遭殺害浮屍海中,為 統治者濫殺基隆市民的殘忍事證。
而今立碑中正公園高峰,面對浩瀚太平洋,所代表的意義不僅表達我們對受難者的追思悼念,也象徵著和諧公義、光明的來臨。期望台灣子民能體認當年特殊時局,以寬量平和的心情來撫平歷史傷痛,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攜手前進。
座落地點:基隆市中正公園內,二沙灣砲台旁。立碑者為基隆市二二八關懷協會。
僅僅一個下午要走訪四個炮台,時間有點緊迫,又想趕著到外木山濱海步道看夕陽
基隆擁有的砲台遺跡約有十餘處,歷經數百年的歲月變化,有的仍然保存完整, 有的則只剩殘跡而已。目前這些砲台被列為國家古蹟的共有五處,都位於基隆港周遭,由西而東分別是大武崙砲台、白米甕砲台、獅球嶺砲台、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槓子寮砲台。
在導航的引領下穿過依山形而建的民宅間小路,這才抵達砲台
車子停好,進入砲台前有兒童遊戲區
走上砲台區回望兒童遊戲區及後方的港口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口西岸高地,與東岸的和平島互為犄角,共扼住基隆港門,形勢非常險要,可能早在三百多年前的西班牙及荷蘭佔據時期即曾置砲台,故白米甕砲台又有「荷蘭城砲台」之稱。白米甕砲台,俗稱「荷蘭城」,相傳三百多年前荷蘭人曾在此地設堡壘。白米甕砲台的創建年代在光緒年間,中法戰爭時,法軍曾登陸佔領它。今日所見之形貌,則為日據時期由日軍就其址改建而成。
砲台呈長形平面,一字排開面對外海,大致可區分為砲盤區,指揮所及觀測台三個部份。砲盤區共備有四尊砲, 每個砲座直徑約十五公尺,為堅實的鐵水泥所築造。其後方並設有斜玻道可通往下面的貯彈庫,而指揮所及觀測台則分置於左右兩側的山丘上,視野遼闊,可俯瞰基隆港內外全景。
白米甕砲台經過日據時期的改建,設計觀念及設施配置方面是較先進的作法。且用材及施工亦頗為精良,雖歷經多年滄桑, 但格局仍然保持完整,實屬難能可貴。現被列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砲盤區放彈藥處
砲側庫-貯彈庫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西側的山丘上,扼守基隆港進出門戶。砲台旁側有三根高聳直立的大煙囪, 就是基隆地標之一的協和火力發電廠。
白米甕砲台視野遼闊,可俯瞰基隆港內外全景,但見萬頃波濤,再加上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支大煙囪,儼然已成基隆港的地標。
白米甕砲台源自於荷蘭時代,這個傳說有事實根據。傳說為「荷蘭城」的「白米甕砲臺」。而所謂的「荷蘭城」,其實不是荷蘭人建的,而是西班牙人所建立的。西班牙人雖然在基隆港興建了四座堡壘,用來防守基隆港,但由於後來日本實施鎖國政策,西班牙喪失與日本的貿易機會,雞籠做為東亞貿易航線中繼站的重要性降低,西班牙人於是將重心轉至菲律賓群島的經營,於是駐守雞籠的兵力大為減少。許多堡壘都因兵力不足而裁撤。「Milaen」堡壘也遭到廢棄。
白米甕砲台為國家三級古蹟,其高度約在海拔60-70公尺處,站在坡頂,一面向海,另一面向基隆港, 礮台視野遼闊,可俯瞰基隆港內外全景碧海藍天山海交戀。
白米甕砲台的範圍不大,現在遺跡中只剩下四個砲台的基座和彈藥補給孔、觀測站和指揮中心。但格局特殊,因砲台設置位於狹長的山丘上,所以指揮所、四座砲台及觀測台呈一字橫列排開。指揮所在最左側, 觀測台則位於最右側的小丘高處,中間設置四座砲台,砲台已拆除,只剩空蕩的砲盤區。
砲盤區呈半圓形,直徑約15公尺,從上面俯瞰,宛如四個大圈圈排在山丘。砲台所在的山丘上,綠草如茵,圍欄之外, 大海滄茫。遠眺海天,遼闊浩渺。
因為砲台面向西方,所以向來是欣賞夕陽的佳處,自清代以來,即有「米甕晚霞」的美譽,為基隆勝景之一。
東側山峰頂上為觀測所,是砲兵測量單位所在;此峰被冠上 白米甕尖名稱海拔102m,高出砲座位置約30公尺,由一條非常陡的階梯連接。
石階可通往小丘上的觀測台
觀測所
指揮所陣地
在此觀海,可讓人心胸開朗,是一處賞景、休閒的好去處。
尤其夏天的晚上可以欣賞港口燈火,還有滿天星空和徐徐涼風。
對白米甕砲台留下海景視野寬闊,但上、下山坡道路不寬,車多時會車困難的印象,此行天朗氣清,視野仍然遼闊,海景令人望之舒坦,砲台遺址、火力發電廠煙囪,與天然麗景交織出另類的景色氛圍
本想在白米甕砲台欣賞太陽落下的夕照,卻看不到太陽,因為太陽在山的後面,突發奇想,趕快離開白米甕砲台趕往外木山濱海風景區,看是否能看到太陽落入海面的夕照
當車子一路走在外木山濱海風景區,卻怎麼感覺太陽依然在山後,因為海岸線太長了,就此打住,放棄追逐太陽,在此停車
漫步在外木山濱海情人步道
一下午的基隆五大砲台古蹟巡禮就在外木山濱海情人步道夕陽餘暉漁火點點的畫面中結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