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仁愛鄉的武界部落(法治村)是布農族卓社群的原住民社區,也是台灣布農族分布最北的一支。全村約1百餘戶,人口約8百人,多以務農為主,是個民風純樸的美麗部落。坐落在武界山和干卓萬山之間,並有濁水溪與栗栖溪穿流而過,形成山高谷深的峽谷地形,由於清晨都有雲海湧現,而被稱為「雲的故鄉」。
武界推薦景點:
(1) 武界部落巡禮─(部落概況介紹)
(2) 武界吊橋懷念巡禮─(古蹟)。
(3) 武界思源吊橋之遊─全長約100公尺。
(4) 蝙蝠洞之遊─大葉蝙蝠翼展約30公分,台灣碩果僅存,數量不多。
(5) 武界瀑布─珠圓清秀,漫天花雨,朝陽中滴下水珠,半著彩虹閃爍。
(6) 鐘乳石壁─萬年累積鐘乳石尖掉落─串串珍珠。
(7) 舊武界壩之遊─日本興建水庫,引水至日月潭發電。
(8) 新武界壩引水道拱橋之遊。
(9) 溯溪:一線天生態之旅、(龍紋石檢拾)。
(10) 曲冰遺址-布農族二千年前部落遺址。
武界十景之一的溯溪之樂
武界十景之一的新武界壩引水道拱橋
武界特有的龍紋石檢拾
武界十景之一的一線天生態之旅
武界十景之一的武界瀑布
武界十景之一的思源吊橋
武界十景之一的武界壩
武界部落-從台電機房俯瞰
橫越武界的濁水溪床
右邊第三位就是我們此行的導覽「不夠」先生。
因天氣關係早上安排帶我們溯溪到一線天,下午再去武界瀑布走思源橋到武界壩頂的土地公廟,欣賞武界壩
跟著樂活家族搭中巴來到武界一日逍遙遊
車子停在武界段木香菇寮
半透明黑紗網下一塊塊木頭整齊排隊站著,香菇生長於高海拔,低溫潮濕的環境中,加網子是為了遮蔽陽光,防止水分散失。
將木頭切成一段段作為培養的溫室,種出來的香菇就被稱為段木香菇。
小小的市集提供檜木墊、原住民當地的藝品及段木香菇,讓遊客選購。
香菇寮外面用頁岩石堆積成三角型裝飾吸引了愛好藝術的姑娘
利用廢棄輪胎裝飾成花盆
還有向日葵花盆,真有創意
在雨絲朦朧的武界有著一份孤寂迷離的意境
開始今天的行程,從武界段木香菇寮為起點
浮游在遠方山腰的雲霧,時聚時散,飄移不定
如仙境般的雲霧瀰漫,幻化萬千,置身其中心醉神迷
果實累累的四季豆
布農族沒有貴族的階級制度,也就是說沒有我們常聽到的原住民的「頭目」,相反的是一個敬老的父系社會,由家族中的長者主持事務。
在濁水溪的乾涸期,溪底也有一些農作物的栽種
武界附近的濁水溪河床也有西瓜的栽種
一排好大的西瓜延綿著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西瓜的葉子
前方這座橋隧道就是日月潭引水渠道---新武界壩引水道拱橋
武界的引水道拱橋,它主要是引濁水溪的溪水至日月潭,而這段貫穿甘卓萬山與後續隧道穿越工程總長約16.4公里,耗資約90億元台幣,為國內工程之冠,是極為艱鉅的工程。這座山壁為干卓萬山。
橋下這塊大石壁,外觀乍看真像一隻張大口的狗
有車輛正在溯溪
武界的開發與水有深厚淵源,山高谷深的地形加上豐沛的水源,從日治時期是水利重鎮,橫越濁水溪的栗栖溪引水工程是史上巨作,負責將武界水壩的水穿山而過引入日月潭。
今天細雨紛飛,先安排早上溯溪,溯溪拜訪武界的一線天
樂活大家長說,旅行腳步不用急慢走,處處留下回憶的照片最重要
想想昨天新聞溪水暴漲發生事件,要溯溪不免有點擔心害怕,還是小心為要
開始今天的溯溪之樂
這條溪彎彎折折,不知橫跨溯溪幾次了
還好早上雨不大,水不急不深
左邊的這位不夠先生,其實他不是真正的導覽,只是民宿的司機,但是很熱情的找尋龍紋石讓我們看
武界有種特殊石頭就是龍紋石,濁水溪床現在龍紋石已經越來越不容易撿到了
不夠先生拿出這顆龍紋石讓我們欣賞,龍紋石在經過拋光之後,黑色頁岩上金屬會更明顯的顯露出來,呈現不規則的特殊紋理。今天的我沒有興趣撿拾,只想觀賞觀賞就好,看完就還給不夠先生。
四輪傳動休旅車頻頻出現在溪谷中,看起來好像是要去釣魚吧!
小小一條瀑布,戲稱為小龍瀑布,很有意思!
這顆是武界所稱的聖經石,細看還真像一本聖經書
彎進芒草段,若沒有導覽帶著,還真的不知道怎麼走
快抵達一線天,不夠先生看到這水又急又混濁,不敢冒險前進
其實只要沿著左邊過去,就能看到一線天美景,不能過去有點可惜
雖然一線天就在近呎,但是為了安全被迫放棄前往
經驗豐富的不夠先生,仍然不放棄讓我們能一睹一線天的景觀
引著我們從右邊往前走彎過來,再往後面看就能看到一線天
雖然不能近處接近但能遠觀也滿足了,畢竟安全為要
回程在小龍瀑布再度合影
安全完成早上的溯溪一線天之旅,回程中發現水更急,大夥牽著手慢慢溯溪
好甜蜜的牽手情
不夠先生也來幫忙
在布農語中武界(Vokai)代表地下水冒出來的地方,因為6~11月都有地下水湧出,日本人將其音譯為武界山巷是部落核心,民居、教堂、民宿、商店依傍兩側,被封為「武界西門町」。
武界部落街道一份寧靜中透著冷清和寂寥
這家民宿很有特色的建築—石板屋
午餐就在武界閒民宿了,溯溪回來已經過午了,老闆貼心的用罩網蓋住
七菜一湯攏住我們的胃,豐富的午餐
武界休閒民宿「石板屋」為921地震重建戶,座落於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武界部落區,提供導覽解說、深度旅遊。
山羊的家山鹿的家,如果想要一趟深度之旅,不妨選擇2天1夜行程
這裡有著原始布農族人居住文化特色,呈現在民宿每一個角落,讓來武界遊玩的人,享受體驗休閒度假及道地原住民布農族的部落之旅。
武界瀑布─珠圓清秀,漫天花雨
再度展現我們特有的姿勢
瀑布旁不知是否就是萬豐隧道!
離開瀑布往武界壩途中停車,讓我們遠望武界壩的雄姿
將鏡頭拉近,看得更清楚
車子來到停車場,步行至思源吊橋,過橋後右轉的陡坡直上後就可抵達武界水庫的大壩壩頂,全程來回不用一個小時,登高可遠眺武界部落、濁水溪河床,景色壯闊。
邁開大步出發吧!
穿過林蔭小徑,一片綠意盎然
武界壩四面高山環繞,青山綠水風景優美
前方山壁上有條古道是以前通往曲冰(萬豐部落)的古道,隨著聯外道路的開通,這條古道已荒廢許久無法行走
思源吊橋橫跨濁水溪,長約100公尺
日本人始建於1919年,民國44年(1955)翻新
走在思源吊橋上往外看溪底下的武界壩排沙口及鐵管吊橋
看著巨大的排沙口及已幾乎被填平滯沙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巨大的力量
過橋後右邊有一段非常陡的陡坡
努力走這段陡坡要到壩頂的土地公廟
從思源吊橋越過濁水溪來到武界水壩台電工作站
來到台電機房
從台電機房處俯瞰溪谷中武界部落及思源吊橋還有輸水鐵管,將武界壩的水流向武界地區提供灌溉之用
這條鐵管吊橋沒有鋪設木棧道無法提供遊客行走參觀
土地公廟安寧宮位於武界壩的上方
武界壩是日治時期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之一。1917年(大正六年)台灣總督府命山形要助博士策畫水力調查,向日本政府提出日月潭水力開發計畫,1921年(大正十年)北山坑發電所竣工,然而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施工不久,即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戰,1922年又發生關東大地震,工程預算大幅增加,故1923年至1931年間,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停工。
1931年(昭和六年)正式復工。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提出修正計畫,從濁水溪上游興建混凝土堰堤武界壩以及引水口,利用武界引水隧道引取武界地區濁水溪的溪水進入日月潭。
1934年9月,武界引水道開始出水,日月潭水位開始上升,配合在日月潭的水社與頭社興建之水社壩及頭社壩提高蓄水量,原本的日潭及月潭連接起來,成為今日的日月潭。
武界壩,台灣一座攔河堰,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境內,跨及法治村、萬豐村,即日月潭東北方約12公里處,鄰近武界部落。
武界壩功能為攔截濁水溪主流及其支流萬大溪的溪水,透過引水隧道,將溪水送至日月潭儲蓄、調節,再導入發電廠發電。
由於濁水溪輸沙量大,武界壩攔阻很多濁水溪上游的沙石在武界壩以上的河床,因此武界壩淤積嚴重。
回程不走思源吊橋
思源吊橋下方就是濁水溪,從橋邊走下溪床
思源吊橋下來張大合照
溪床下排沙口清楚可見
因為濁水溪的含沙量很大,為了延長武界壩的使用壽命,當年在施工時特別在壩堤的左邊設有三座排沙口,以減少泥沙淤積。此外,在武界壩排沙道上方,設有鐵管將武界壩的水通到村內的水圳,提供武界地區居民灌溉之用。
漫步濁水溪河床
沿著蜿蜒山谷盤旋漫步, 斑駁山岩記憶在武界間徘徊
欣賞各樣大自然形成的河床山壁
心靈釋放在這裡的山巒溪床間
邁著自信心滿滿的幸福腳步,令人感動!
樂活大家長說,旅行腳步不用急慢走,處處留下回憶的照片最重要
早上溯溪的合照
細雨迷濛的天氣不影響溯溪的樂趣
下午陰陰的天氣,漫步濁水溪床
穿上樂活的精神制服,好看整齊又顯得活力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