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章魚科的藍紋章魚,分佈於台灣沿海淺水礁石區,唾液腺和卵巢含有河魨毒和胺類,亦具咬毒,應禁止食用或接近觸摸。


(圖片來源:《台灣地區有毒魚貝介類圖鑑》,行政院衛生署)


 


國內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案件,多因食用者不明瞭自己吃的是有毒河豚,或吃到其他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如虎河魨、藍紋章魚、貝類、織紋螺、形狀奇特的螃蟹及不知名的魚種)而中毒。


 


到目前為止,所知的有毒河豚都屬於四齒魨科,一般以肝臟及卵巢的毒性最高,其次是皮膚及腸等部位。


 


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到目前並無解毒劑,也不會因高溫烹煮而失去毒性,誤食後有出現唇舌麻痺、四肢麻痺、嘔吐、失聲、漸進性肌肉麻痺、四肢抽搐、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和意識消失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中毒症狀大多是在食後1045 分鐘發生,但也可能延至3 小時才產生。估計只需0.2 毫克河豚毒素便可令人出現中毒症狀,攝入約1~2 毫克便可致命。


 


預防河豚毒素中毒的方法就是避免攝食河豚,並牢記切勿食用來源不明或非平常食用的魚、貝、螺等水產品。


 


如果水產品一吃進嘴裡,就有舌頭麻痺或感到苦辣,就應立刻吐掉,並以清水漱口,直到不適現象消失為止。


 


如果不幸中毒,應先讓患者嘔吐,將胃內容物吐出,並立即就醫,同時也要記得告訴醫療人員飲食的內容,以利正確診斷及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茵茵we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