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大的枝仔冰,它可是大稻埕裡的枝仔冰城提供給遊客拍照的道具喔!早上台北燈節【2017台北燈會在北門】巡禮結束,從北門沿著延平北路步行來到大稻埕,漫步在迪化街上找尋懷舊建築古蹟,經過南街,北街,一直走到大橋頭捷運站,結束今天的旅行!
大稻埕的重心是迪化街,而迪化街的重心是城隍廟與永樂市場
啟建於1856年,落成於1859年的「台北霞海城隍廟」,至今已有157年歷史,位置在大稻埕永樂市場旁,因為此地區是港口中樞,過去這裡是台北發展重鎮之一,霞海城隍爺就是保佑地方人民闔境平安生意興隆,現在也有許多年輕人前來祈求好姻緣、好工作,被列為「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的「5月13日迎城隍」是一年一度慶祝城隍爺聖誕的遶境活動,相當熱鬧。
永樂市場一帶是全台灣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一共聚集了近千家的布行,這是緣於日治時期,日本商人將日本印花布料大量輸入台灣,這裡是布料進口的批發站,布料生意一直持續到民國以後,只是昔日是為了自己做衣服而購買布料,現在則是成衣加工廠來此大量購買布匹製作成衣販售,新光三越的老闆吳火獅,也是在此地布行從學徒開始做起的喔!
大部分人到迪化街是因為年貨大街的緣故,但那只是包含了老街的一小部份,來到大稻埕除了購買年貨之外,很多都是來此尋找懷舊建築古蹟。
今年是雞祥如意的一年,就從大稻埕展開新的一年
納豆劇場位於「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旁,劇場為百年古老建築翻新,在100年前前身是周進春茶行,佇立在大稻埕內見證萬千風華。為紀念林柳新先生留日期間賣納豆賺取學費,故而取名「納豆」。傳統閩式屋頂,保留原有建築之清代紅磚牆面及石造柱基,是個充滿韻味的劇場空間。
從北門捷運站承恩門對面延平北路走到南京西路左轉來到迪化街起點,也可以在北門走塔城街直走來到南京西路交叉口,也就是迪化街起點
迪化街初建在1850年代,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台灣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布匹的集散中心,現在民眾通常將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稱為北街,以南的則稱為南街,長約800公尺,整條街大部分建築經刻意留存,因而成為台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也在農曆春節前夕,擴展成規模盛大的年貨大街
進入迪化街之前,經過森高砂咖啡館,就已經有著建築古蹟懷舊味道,但這看起來應該是翻新的外貌
來到南京西路與迪化街路口,右邊是迪化街一段起點,左邊是塔城街
正式進入迪化街商圈
日治時期以來,迪化街一帶在數次市區改正後,更名為「永樂町」,迪化街也更名為「永樂町通」,此時「永樂町通」包含已經全境貫通的南街、中街、中北街,迪化街一段,是居住在「城外」大稻埕台灣人的市場。
這裡是來探訪大稻埕迪化街歷史時的必訪景點,在這起點的第一家擺滿了各式各樣南北貨,牆上也貼著大稻埕建築列隊圖片供遊客參考,對此有興趣的遊客可對著圖片按圖索驥一家家尋找。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此時期可說是迪化街最興盛的時期,永樂町也因此大量興建新的樓面建築,這些建築又以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表現與比例均衡的現在主義式建築最多
另外由大家族所建造,鐫刻家徽式浮雕裝飾的富麗堂皇巴洛克式線築也很多
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西南部分,此區往昔稱為「大稻埕」,指民權西路、台北橋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慶北路一~二段以西,西臨淡水河,是介於北門和大龍峒之間的區塊。大稻埕在清末,接替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艋舺(萬華),成為台北最繁華的地方,直到日治時期,大稻埕在經濟、社會,以及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島的驚人發展及成長,不僅商業活動頻繁,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
現今的迪化街,可說是「南北貨」的代名詞,也是過年前會引來大批人潮的「年貨大街」舉辦處,在琳瑯滿目商家攤位上,滿坑滿谷盡是可供免費試吃的魷魚絲、開心果、糖果、餅乾等零嘴點心,以及婆婆媽媽為了準備年菜而需大肆張羅的香菇、鮑魚、干貝、烏魚子等高級食材。但即便不是在年節期間,這裡仍常充滿人潮,除了採買價廉物美的南北乾貨,也可以品嚐口碑悠久的風味小吃,逛逛附近充滿歷史感的建築廟宇,感受傳統的台北老城風貌!
這大又美的烏魚子,多得讓你選購
現在看到的迪化街兩旁的建築物,都是透過文化古蹟的保存制度,得以讓後代的子孫瞭解早期的樣貌
來大稻埕最方便是搭捷運,介紹以下幾個捷運站
a.新莊蘆洲線捷運大橋頭站:從延平北路二段往南走,經過民生西路往右到達迪化街。
b.松山新店線北門站:從延平北路或從塔城街步行到迪化街。
c.淡水線捷運中山站:2號出口,沿南京西路步行至迪化街。
來迪化街很簡單,帶顆喜悅的心,邁著輕鬆步伐,若有興趣甚至可帶著圖本一家家的尋找建築古蹟
屈臣氏大藥房:日據時期取得香港屈臣氏代理,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幾年前發生火災,主建築都燃燒殆盡,只剩一面三層樓高的女兒牆,在簡單的女兒牆上印有屈臣氏字樣,屬於現代主義式建築,在三樓與四樓之間有飛龍與麒麟保護塔的裝飾。
迪化街上有間老郵局,舊名稱為永樂町便局,外表古色古香,郵局的招牌是用木頭製的,仿效匾額風格,上頭有鑲上金字「迪化街郵局」
日治時期的建築有著日式洋樓的構造,不過重整過的建築或多或少已經褪去了歷史感,這大概也是現今政府重整古蹟或是老屋的迷失吧!來到這裡,這真的是個正常的郵局,這個郵局只有平日才有開,需要郵政服務的人,就大膽走進去吧!
被保留下來的舊式洋樓外觀,是這間老郵局最讓人可以感受其悠遠歷史的身份證明
舊名「永樂町郵便局」的迪化街郵局,據說創立於民國八年(西元 1919 年),光是想像這將近一百年的時光以來,有多少郵件與貨物曾於此被往來傳遞著,就足以令人感到驚嘆了!室內最外圍是一塊開放空間,即使在郵局營業時間之外,也可以任意進入,閱讀牆上寫著關於這兒的歷史,或是看著老照片,回味它的過往風韻。
郵局旁的慶源藥行 位於城隍廟斜對面,原本是一家佛具店,現在改為中藥行,立面看似現代主義式的建築,有著典雅的米黃色牆面,但山牆卻加了巴洛克式華麗的裝飾,立面做三角形山頭,山牆頂端正中央的四葉紋,是仿造日本貴族的家徽,可見當時的建築深受日本統治的影響。
永樂市場
永樂市場在1908年以前是片花園,日治時期改為市場,國民政府改建成現今的大樓,有生鮮美食及多家布商,貨色多到令人眼花撩亂,要買布料在這裡挑就對了。
這是緣於日治時期,日本商人將日本印花布料大量輸入台灣,這裡是布料進口的批發站,布料生意一直持續到民國以後
昔日是為了自己做衣服而來此購買布料,現在則是成衣加工廠來此大量購買布匹製作成衣販售,新光三越的老闆吳火獅,也是在此地布行從學徒開始做起的喔!
繼鴻布行
大稻埕故事工坊 ,以洗石子為主要立面建材,山牆高大突出,在山頭之後又有仿荷蘭階梯狀牆面,勳章飾多用來彰顯華麗富貴,台灣匠師又將其稱為鮑魚飾。大稻埕故事工坊對於這一個街區的歷史有非常詳盡的介紹,室內的牆上有很豐富的圖文介紹,帶領我們走入屬於大稻埕的歷史故事。
一、大稻埕的由來:在十七世紀時僅有少數漢人及平埔族人在此開墾,因為沿河岸有大片曬穀場故得名為『大稻埕』。
二、大稻埕的起源:1851年林藍田於今迪化街一段154號設立了三間店舖,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械鬥而迫使同安人移居大稻埕,遂逐漸發展成聚落。1858年天津條約開放淡水(包括艋舺及大稻埕)為通商口岸,因艋舺居民較為排外及河口淤積的原因,故洋行多設於大稻埕,這也是大稻埕興盛的開端。
三、大稻埕的地方信仰:『城隍』原指城牆及護城河,明代時由皇帝下詔,命城隍為在地的司法守護神。1821年同安人帶著霞海城隍爺渡海來臺,1953年來到大稻埕時,先是供奉在糕餅店,期間因為發展順利、再加上香火鼎盛,於是鄉親們開始出錢出力來建廟,從咸豐六年(1856年)開始動工,於1859年完工。臺北霞海城隍廟從此正式在大稻埕落地深根,成為臺北城的守護神。
四、大稻埕的貿易商埠:從1858年開放淡水為通商口岸,形成了商業繁榮、洋行及外國領事館林立的盛況。於是巡撫劉銘傳更是積極建設大稻埕,吸引外商投資,奠定大稻埕在國際貿易上的重要角色,有九成的臺灣外銷茶葉都是在大稻埕精製後再從淡水港出口。尤其以砂糖、茶、樟腦被稱為『臺灣三寶』,出口市場並涵蓋了有歐美、日本、澳洲等地。
五、全臺第一的大稻埕:清朝在1885年將如此繁盛的臺灣建省,並命劉銘傳為首任巡撫,期間並規劃了臺灣第一條鐵路。1891年在大稻埕的河溝頭附近啟用臺灣第一座火車站,稱為『大稻埕票房』,從這裡發車北上基隆、南下新竹,是今日臺北車站的前身。同時在清末時期,大稻埕也是臺灣第一個擁有電力、西學堂、茶釐局等設施的地區。
六、大稻埕的洋風鼎盛:大稻埕身兼淡水港口的起卸貨物重責,成為北臺灣的商業中心,地方士紳們則是共同開闢了外僑區,陸續開設包括德記、怡和、美時、義和、新利華等洋行及外國領事館。通商不僅活絡了經濟,也將異國建築、宗教、習俗等文化快速的帶入大稻埕地區。
在看完圖文展史區瞭解完大稻埕的歷史故事及大稻埕的歷史發展,1851年(咸豐元年),林藍田為了逃避海盜洗劫,從雞籠(基隆)移居大稻埕,這位原是以「賣搖鼓」(販賣雜貨的流浪攤販)維生的小生意人,於中街(今迪化街一段)建築店鋪,店號「林益順」,這是大稻埕的第一間街屋,即是「林五湖祖厝」這間建築
啟建於1856年,落成於1859年的「台北霞海城隍廟 」,至今已有157年歷史,位置在昔日稱為大稻埕永樂市場旁,因為此地區是港口中樞,過去這裡是台北發展重鎮之一
霞海城隍爺就是保佑地方人民闔境平安生意興隆,現在也有許多年輕人前來祈求好姻緣、好工作,被訂為「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的「5月13日迎城隍」是一年一度慶祝城隍爺聖誕的遶境活動,相當熱鬧。
萬安堂,是迪化街洋樓式建築的代表,材質以紅磚為主,有低矮的女兒牆、拱形窗、綠釉花瓶欄杆,以及看似上下顛倒的柱子。
和億蔘茸有限公司,頂端有華麗繁複的巴洛克式山牆,位在二樓的柱子則是科林斯式的柱子,柱頭有外翻的葉片,柱身則有直線凹槽為其特色。
乾元行,立面原本是巴洛克式華麗風格,後來山牆改成仿荷蘭式的階梯山牆,為現代主義式的建築。二樓頂端窗戶六角形的設計,但它不是真的窗戶,只是用來遮掩背後的牆壁,從破裂的玻璃,可看見磚頭。像牛眼一樣又圓又大的窗戶,稱做牛眼窗,牛眼窗的周圍以代表乾元行行業的人蔘作為裝飾。
義裕公司,謝成源家族原本在此處經營布的生意,後來由謝成源投資台鳳公司,出口鳳梨、洋菇、蘆筍等罐頭食品,尤其鳳梨罐頭的生意更讓台灣擁有鳳梨王國的稱號。山牆頂端有代表行業的鳳梨裝飾。
顏義成商行,採用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山牆上華麗的裝飾,二樓的拱窗以及柱子氣勢非凡,窗戶格子的設計相當巧妙。
花旗坊八仙果藥材行門市位於迪化街一段70號,創立於西元1968年,建築物採巴洛克風格,獨特建築外觀與歷史背景在經歷多次翻修與重整後,不僅經政府認證為三級古蹟,也為大稻埕特色地標。以百鳥鳳凰為企業形象,強調「天道自然之和」,象徵祥瑞平安;紅色表達熱情、金黃色調著重生命力之展現,綠色點綴出環保與自然,傳遞出花旗坊產品精神和守護健康之意
走了一趟迪化街,大略拍了一些典型的建築代表,其他的就隨意看看吧!
迪化街大部分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舖,屋小但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台灣商街的典型形式。在房屋的外觀上,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風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風格
一、閩南式建築是最古老的漳泉建築,主要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的斜屋頂及木板組成的門窗、屋簷下的亭仔腳等為主要特色。建築材料大多以土埆壁和紅磚為主,比較少見附加的浮塑、裝飾,風格極為古樸。斜屋頂、附帶亭仔腳是為了適合在炎熱多雨的氣候中,方便與水流動和遮蔽強烈的陽光。近年來,由於房舍逐漸老舊,加上交易買賣、貨品陳列等方式的改變,此建建築形式已陸續被改建,如今已難見到。
二、所謂「巴洛克式」,是指歐洲17世紀中葉盛行的建築風格。日治期間,引入不少歐洲建築風格,再經由民間匠師的仿效,是迪化街的代表性風格,街上最具代表的建築為台灣農產公司。仿巴洛克式建築是以立體的外觀浮雕及花草紋飾和華美的柱頭裝飾為主,建材則以洗石子和紅磚為材料,構成令人驚嘆的華麗效果。
三、現代主義是建築是在工業革命後興起,基於對理性與秩序的追求,建築物外表裝飾簡化、外觀簡潔明朗,與巴洛式華麗的山牆建築相反,強調是水平的線條表現與比例的均衡。此建築為西方建築的潮流,街上各段都有分佈,是四種風格數量最多的一種建築風格。
四、洋樓式建築是仿自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樓。特色為兩層樓、屋頂上平直的女兒牆、拱形窗洞、花瓶狀欄桿、細密的簷間線腳、栱圈迴廊等。該建築主要使用紅磚來建造,使整體感覺十分明亮溫暖。
彎進巷子,來到西寧北路79號的納豆劇場
納豆劇場位於「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旁,劇場為百年古老建築翻新,在100年前前身是周進春茶行,佇立在大稻埕內見證萬千風華。
為紀念林柳新先生留日期間賣納豆賺取學費,故而取名「納豆」。
納豆劇場是一棟傳統閩式屋頂,保留原有建築之清代紅磚牆面及石造柱基,是個充滿韻味的劇場空間。
納豆劇場旁巷子一景
大盜陳,哈哈!有意思吧!
有著翅膀的鐵門,夠創意
逛累了,找個地方坐下來休息,就在乾元蔘藥行隔壁這家枝仔冰城超有名的
枝仔冰城是大稻埕復古文創冰品新景點,原來自高雄的90年老店,進軍台北大稻埕開設第一家台北分店,位在霞海城隍廟附近,拜完月老求完姻緣後,過來吃碗甜品非常順路,說不定還會因此而轉角遇到愛
枝仔冰城的入口處右手邊是超熱門拍照區,創辦人鄭城先生在創業初期就是騎著腳踏車沿街叫賣枝仔冰,不過照片上這台只是復刻版,並不是當時那台起家腳踏車
內用有提供聖代、麵茶、下午茶點等組合,和西式冰店相比之下,枝仔冰城的價格還蠻親民的
我們點了一道白玉抹茶冰淇淋麵茶糊,價格110元,還算合理親民價格,重點是好吃,白玉就是湯圓,外加抹茶冰淇淋,枝仔冰城的麵茶粉共有三種口味,杏仁胚牙(素食)、黑芝麻(素食)、原味(葷食),大稻埕店內所提供的餐點都是黑芝麻口味,麵茶糊本身不會過甜,淡淡的麵茶香配上濃稠的口感,這就是古早麵茶味,冰淇淋和麵茶糊是很棒的組合
店面裝潢有著濃濃的文青味,結合了現代工業風與復古懷舊風,灰色牆面搭配著高腳椅,吃冰也要很時尚
店家還有附上可愛冰淇淋及冰棒道具供遊客拍照
號碼牌也是冰棒造型
滿足享受冰品後想上洗手間,洗手間就在後面中亭左邊,中庭保留了原始的寬敞空間,只擺放些許板凳,午後坐在凳子上吃冰吹涼風,感覺好愜意
也可以購買伴手禮,麵茶、杏仁茶、手工蛋捲、香蕉旺來酥還有冷凍手工湯圓都是由枝仔冰城自行研發生產的
趕時間不想內用的話,可以選擇外帶枝仔冰或冰大福
來到民生西路,迪化年貨大街南街與北街是從民生西路為分界點,民生西路以南稱為南街,以北稱為北街
北街是紅磚路面行人徒步區
從南街走到北街,短短的一條路記錄著無盡的美麗與哀愁,台北大稻埕迪化街這一個老街在臺北歷史上佔著很重要的一個記錄
走到歸綏街與迪化街路口就是商圈終點,前面就是大稻埕公園
大稻埕公園是台北市首座歌謠公園,重現李臨秋譜詞情況
「望春風」、「四季紅」、「補破網」「一個紅蛋」等經典歌曲傳唱至今,這些雋永的歌詞是知名作詞家李臨秋坐在涼椅上,看著過往行人與街道燈火所寫下的經典創作。
台北市文化局為了紀念這位對台灣歌謠貢獻相當大的作詞家李臨秋,特別選在李臨秋故居旁的大稻埕公園,以公共藝術的概念設置紀念雕像,當年李臨秋創作場景,現在到大稻埕公園就可以看得到。
每天早上9時到下午6時,每個整點,雕像區就會自動播放15分鐘的李臨秋歌謠,成為市內首座歌謠公園。根據李臨秋先生晚年的回憶,西元1933年《望春風》作詞的靈感來自中國古典名著《西廂記》裡的一首詩:「隔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望春風》描寫少女們情竇初開,心動又羞澀的情懷。
李臨秋,西元1909年出生於台北牛埔庄,即現在的雙連西寧北路附近。年少即展現填詞作曲天分。1934年,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張織雲主演的「懺悔」在台北永樂座上演,李臨秋就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寫詞,洋琴高手蘇桐譜曲,純純主唱,古倫美亞唱片發行。
大稻埕懷舊古蹟之旅就在這大稻埕公園畫下完美句點,繼續往大橋頭捷運站搭車返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