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30_13003602-.JPG

利用端午連假幫孩子搬家,並安排五天四夜的台北之旅,最後一天來到公館參觀自來水博物館,博物館外觀仿照西洋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設計,外型典雅復古,並且配合抽水需求而做特別的功能設計。

20170530_14405902-.JPG

館內陳列著臺灣現代化自來水開展的過程,呈現先人開發水資源的歷史演進,包括古董級的抽水設備,各式檢修設備以及消防設備等,都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見證。

20170530_14404202-.JPG

來到自來水博物館除了拍照博物館的外觀之外,別忘了進入館內參觀已成歷史的抽水機,還有室外的展示區,安排一趟非常珍貴的知性之旅

20170530_13015402-.JPG

一棟巴洛克歐式風情建築,宛如置身於歐州國度裡,自來水博物館原為臺北水源地唧筒式,建於1908年,於民國82年經內政部列為3級古蹟。

20170530_12542102-.JPG

自來水博物館位於台北市永福橋旁,公館的思源路上,為台灣第一座自來水博物館,博物館整體腹地達約78000坪,民國66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

20170530_14461402-.JPG

其實自來水博物館很大且是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分八大區可以好好參觀,坐捷運來這裡的話,坐到捷運公館站4號出口,往思源街方向步行約5分鐘即可。

20170530_12540102-.JPG

自來水博物館購票處為汀州路和思源路交叉口

20170530_12540802-.JPG

  • 地址:臺北市思源街一號
  • 電話:(02)8733-5678
  • 營業時間:09:00-18:00(週一公休,9-6月只營業至17:00)
  • 價位:門票80元,12歲以下40元,6歲以下免費入場(9-6月則全票50,兒童25元)

20170530_14471702-.JPG

1908創建迄今己有100年的歷史,826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

20170530_14025202-.JPG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於875月斥資8000多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20170530_14470502-.JPG

自來水博物館外型仿自古希臘神殿,建築品味特殊,由歐洲工程技師引進的新古典主義形式建築,融合古希臘、羅馬及巴洛克等建築風格

20170530_14454002-.JPG

自來水博物館建築的正立面,有一長串半圓弧形的列柱,內部屋架為鋼骨構造,窗格以鐵件鑄造,後方整排外開式的綠色木窗櫺

20170530_14463802-.JPG

充滿歷史痕跡斑駁又帶點裂痕的列柱將景深拉得深又廣

20170530_13025702-.JPG

自來水博物館建築的正立面擁有勳章飾的山牆,與花草牆飾等,歐洲風味濃厚。

20170530_14021302-.JPG

是不是宛如置身歐洲浪漫的國度裡呢?

20170530_13585902-.JPG
就連空氣中也瀰漫著濃濃異國風情 

20170530_13570702-.JPG

建築利用橢圓形石柱支撐,外觀古典浪漫,造型優雅

20170530_12582402-.JPG

綠色的窗櫺、古希臘神殿建築、對稱的圓形列柱,彷彿穿越時光城門

20170530_15014502-.JPG

美麗古典建築充滿羅曼蒂克的氛圍

20170530_14492602-.JPG

仿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式建築,是不是真的很像在逛歐式花園般

20170530_13024002-.JPG
這棟建築真的令人驚艷,讓人不愛上也難

20170530_14513602-.JPG

這麼充滿異國情調的地方當然要好好把握,我們就這樣沉浸在浪漫的國度裡

20170530_13020402-.JPG

自來水園區還規劃有不同的主題區,包括水霧花園提供遊客觀水、親水、戲水的空間;花園造景、水鄉庭園、管材雕塑區可以休憩賞玩;輸配水器材區和公館淨水場呈現實際的供水程序;公館觀音山並建立有完整的山區步道,讓遊客可以休閒步行、親近自然。

20170530_13070702-.JPG

自來水博物館館藏設備有抽水機組設備、液體啟動器、清水抽水機配電盤、抽氣泵浦、水位指示器、水池水位計、抽水機組設備、原水抽水機配電盤、配電變壓器等設備

20170530_13042702-.JPG

自來水博物館館內設有放映室,詳細解說自來水廠歷史背景,讓民眾能好好了解。

bzpic0302-1.JPG

20170530_13050402-.JPG

20170530_13044402-.JPG

原日治時期(1907年)所建之取水口據史料及實地調查已不復存在,當年依英人巴爾頓先生所做之「全臺水利調查報告研究」,取水口宜設於新店溪河道之轉彎處(又稱虎穴口),因其水深且具有自清作用,最後擇定新店溪上游附近,即今公館觀音山腳下設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同時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的清水,以抽水機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20170530_13053502-.JPG
民國53年因人口增加,自然流入之原水量不足,臺北市政府另建置本渾水抽水站抽取原水,主要抽取新店溪原水供應蟾蜍山淨水場(現之長興淨水場)及新店溪淨水場(現之公館淨水場)。民國66年原取水口移至新店溪上游的青潭堰,歷時70年的取水口也因而功成身退。

20170530_13060302-.JPG

台灣早在清朝劉銘傳時期,即於臺北北門街  (今衡陽路)、石坊街(今博愛路)、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為臺北公共給水之始。  

日人據臺之初,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陸續完成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等,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萬噸,用水人口12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20170530_13071702-.JPG

1974(民國63)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萬噸。

7151622108302-1.JPG

20170530_13094002-.JPG

位於台北自來水園區西南側,是輸配水器材展示區。輸配水器材展示區分為「管件區、閥類區、消防栓區、直管區及組裝展示區」五區。展示區以大口徑2200公釐之直管4支、1500公釐直管2支作為進出的通道,讓立於管中時能體驗水路之奧妙!

20170530_13095602-.JPG

展示區將自來水配水系統最常使用的器材分類陳列展示,讓民眾對長期埋設於地底下輸水管件的結構與功能有更具體的認識。除有鑄鐵管、預力鋼襯混泥土管及溫泉高溫強酸所使用的陶瓷管外,組裝展示區更以埋設長度最多的200公釐器材為代表。

20170530_13180402-.JPG

將自來水系統最常使用的器材,例如直管、彎管、套管、三通管、管塞、制水閥、消防栓、固定台用戶給水管等,讓原埋設在底下的設備以實品展現全貌。

20170530_13195202-.JPG

大台北地底下埋藏著數千公里,各式各樣的水管有了這些地下功臣,自來水便可送達每個用戶家中。

 

 

20170530_13222102-.JPG

20170530_13085102-.JPG

20170530_13245602-.JPG

20170530_13330502-.JPG

台北自來水園區的管材雕塑區位於景緻極佳的山坡開闊處,利用管材組裝成遊憩設施及立體藝術作品,讓人對管材產生完全不同的體驗。

20170530_13295502-.JPG

20170530_13301602-1.JPG

管材雕塑區並放置一座在921大地震中擠壓變形至扭曲的200公釐大水管,見證大自然可畏的力量。

20170530_13285502-1.JPG

另外有管材藝術品、希望、向天、繾等及整體遊具區。

20170530_13305802-.JPG

這雕塑品乍看像似身體腰身

20170530_13311702-1.JPG

但是轉個角度看,原來這是一個水字

20170530_13315102-1.JPG

雖然這雕塑品的名字真正的意向是繾

20170530_13322102-1.JPG

但我還是覺得是水,代表自來水的水

 

20170530_13445402-.JPG

走上階梯來到消壓塔

20170530_13423402-.JPG

這座巨大的水藍色圓弧形建築物是消壓塔。本消壓塔興建於民國78年,塔身容量11,400立方公尺,地面高7公尺,地下深23公尺。民國80年開始啟用,藉由第一、二清水幹線,將直潭淨水場的清水以重力方式輸至消壓塔,再經公館加壓站供給三重加壓站,及臺北市區中華路一帶的用水。

20170530_13395002-.JPG

水藍色消壓塔的外牆上,可愛的彩繪魚兒正悠遊其中,登上頂端平台,還可以做360度觀景,將大台北的地標一一映入眼簾。

20170530_13410502-.JPG
消壓塔的主要功能為調節尖、離峰用水,並維持公館加壓站的穩定進水。如果發生輸水系統下游管線或加壓站發生水鎚撞擊意外事件(水壓突然升高)時,可經由消壓塔的溢流堰排放至新店溪。

20170530_13443502-.JPG

在消壓塔處俯瞰大台北區景色

20170530_13543602-.JPG

用支架將破裂的水管支撐著

20170530_13552202-.JPG

廣場上也有水管模型展示

20170530_14382102-.JPG

回到博物館區,下午2點有志工幫忙介紹導覽

20170530_14391902-.JPG

20170530_14213702-.JPG

一度水=1立方公尺=1000公升,換算成1000mL的礦泉水就要1000瓶,也就等於3萬元

20170530_14381102-.JPG

20170530_14355202-.JPG

最早使用的用水管材是鉛管,再來改為PVC管,不鏽鋼管,最後是不鏽鋼波浪管

20170530_14351402-.JPG

20170530_14350502-.JPG

20170530_14344402-.JPG

20170530_14342502-.JPG

20170530_14371302-.JPG

20170530_14370002-.JPG

抽水機安裝避雷器

20170530_14401702-.JPG

經過導覽員的詳細解說,更了解這段博物館的歷史

 

20170530_15032602-.JPG

連接相關文章

搬家了--中和青年社會住宅

北海岸-野柳風情

祕境-石碇鱷魚島

信義南港山系九五峰連走象山步道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自來水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茵茵we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