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過後,雖然白天氣溫還是很高,但是清晨外出做運動,感覺到有些涼意,秋天過後,冬天的腳步漸漸接近,讓我想到【蘭陽博物館】裡介紹的「逃冬」~~~其實逃冬跟冬天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讓我回憶起孩提時代家裡務農辛苦的農村生活,還有那一段養雞鴨抹不掉的記憶~~~~



我在孩提時代,家裡養了一大群雞鴨,每天早上上學前餵了雞鴨之後就放牠們出去,白天就在田埂附近自由活動找吃的,等到我放學時,我在固定地方一一呼喚,牠們就一隻一隻跑回來,牠們真的很聰明,知道我回家的時間,也不會跑太遠,真的會認路,也認得我的聲音,也知道晚上要回家過夜~~~~


真的好懷念那段時光!





逃冬就是早期養鴨人家如游牧方式,利用稻子收割後,或河流溪川地放養成群之鴨,更有部分鴨農進行放逐放牧之飼養方式。



台灣早期鴨與稻就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台灣在民國三四十年代,有一種稱為「逃冬」的養鴨方式。當時一般人的生活相當清苦,人能吃飽就不錯了,哪輪得到為動物準備飼料,所以當時飼養動物除了吃「剩下」的食物外,就得另外想辦法放養。所以當時鄉下田間,可以看到養鴨人拿著一根竿子,趕著鴨群,從南部開始一路北上,幫稻農收割稻子。稻田收割過後,田裡留下的零碎稻穀,就是鴨子飼料。


鴨子在田裡吃東西,也在田裡排泄,它們的排泄物回饋在田間,成了天然肥料。



 


連結相關文章【蘭陽博物館】【頭城搶孤】【宜蘭賞鯨趣  





            【烏石港遊客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茵茵we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